高校乒乓球运动员提升体能训练的研究论文

87 0 2024-02-05
这次小编在这里给大家整理了高校乒乓球运动员提升体能训练的研究论文,本文共12篇,供大家阅读参考。高校乒乓球运动员提升体能训练的研究论文专项素质等和专业乒乓球运动员存在很大的差距, 如果大学生乒乓球运动员想要提升整体能力, 进行专项体能训练是不可或缺的。1、体能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的联系各项竞技体育运动想要实现大的提升都需要体能训练。运动训练中发现, 良好的体能可以有效提升专项技能、战术水平等;反之, 则会限制运动员的发展和进步。一般而言, 我们所说的体能是竞技体育运动项目中的体能, 指的是运动员在竞赛和专项训练负荷下, 身体各个器官能够承受的最大限度, 其中包括克服疲劳和高效完成比赛、专项训练的机体能力, 以及在平时训练和比赛中最大限度动员全身各个器官的能力。体能训练指的是人在一定的环境中, 长时间、高负荷、超强度持续训练的过程, 旨在促使身体各器官和机能适应这样的训练强度, 有效帮助运动员逐渐强化身体机能。而专项身体素质训练, 属于体能训练的一个分支, 是体能

  这次小编在这里给大家整理了高校乒乓球运动员提升体能训练的研究论文,本文共12篇,供大家阅读参考。

  高校乒乓球运动员提升体能训练的研究论文

  高校乒乓球运动员提升体能训练的研究论文

  专项素质等和专业乒乓球运动员存在很大的差距, 如果大学生乒乓球运动员想要提升整体能力, 进行专项体能训练是不可或缺的。

  1、体能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的联系

  各项竞技体育运动想要实现大的提升都需要体能训练。运动训练中发现, 良好的体能可以有效提升专项技能、战术水平等;反之, 则会限制运动员的发展和进步。一般而言, 我们所说的体能是竞技体育运动项目中的体能, 指的是运动员在竞赛和专项训练负荷下, 身体各个器官能够承受的最大限度, 其中包括克服疲劳和高效完成比赛、专项训练的机体能力, 以及在平时训练和比赛中最大限度动员全身各个器官的能力。体能训练指的是人在一定的环境中, 长时间、高负荷、超强度持续训练的过程, 旨在促使身体各器官和机能适应这样的训练强度, 有效帮助运动员逐渐强化身体机能。而专项身体素质训练, 属于体能训练的一个分支, 是体能训练的狭义概念, 是针对运动员身体素质、技能水平、专项运动项目特点等专门设计的体能训练。其主要特点是针对性强, 可根据运动项目所需要的技能技巧和能力水平进行相应的训练。

  2、乒乓球专项运动的特点

  乒乓球运动是隔网类运动项目, 起动、制动以及变换方向的动作速度是比赛制胜的关键, 特别是肢体远端关节末端的训练十分重要, 直接影响着挥臂速度。在乒乓球运动比赛中, 运动员的快速反应能力、起动的速度、即刻准确判断、高效移动、挥臂动作等联系在一起就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技术周期。自从大球使用后, 空气与乒乓球之间的接触面积就增大了, 并且乒乓球的传递速度减缓了不少, 在进攻时也减轻了不少威胁感。但是很多运动员刚开始在中远台击球时很不适应, 同时因击球回合数的增加更加考验运动员的体能素质。鉴于此必须要一洗以往乒乓球运动“技能为主”的陈旧观念, 认真研究乒乓球运动专项体能训练, 在训练中增加力量、耐力、身体迅速反应、身体灵敏度等训练。除此之外, 发球规则的改变, 降低了发球威胁性, 运动员在发球时应该将速度、球体旋转和落点有机结合考虑, 这一定程度上对发球力量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因乒乓球运动需具备灵敏、反应、挥臂速度、移动速度、力度等特点, 要想完美地完成整个运动过程, 必须在日常训练中加强专项体能训练, 挖掘运动员内在潜能, 并在训练和比赛中促使其发挥优势潜能, 使运动员的身心都处于轻松积极的状态。

  3、对大学生乒乓球运动员进行专项体能训练的策略

  3.1 教师要提高对专项体能训练的认知和重视

  教师对于专项体能训练的认知程度和重视程度, 对大学生乒乓球运动员的思想认知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直接决定着运动员专项体能训练的效果。现今, 高校体育教师大都较为年轻, 且具有一定的竞技能力, 文化学历也颇高。还有一部分高校的体育教师已经从事体育教学多年, 他们对大学生乒乓球运动员的训练和技巧提升已经有了丰富的经验, 但由于客观条件有限, 致使他们很多时候没办法按照自己的想法对运动员们进行专项训练, 在实际训练时只能做些取舍。鉴于此, 首先要通过各种方式开拓教师思维, 提升教师对专项体能训练的认知。高校可以外聘请高水平的知名专家来校讲学, 通过此方式帮助教师提升认知, 了解国内外乒乓球先进的教学方式、训练方法等, 在丰富教师视野的同时激发教师的训练灵感。其次可以采取鼓励政策, 对于取得科研成果的教师增加研究经费, 并提供外出进修学习的机会, 激发其工作积极性, 这不仅能促使教师在思想上提升对专项体能训练的重视, 还能推动教师设计更加科学可行的专项体能训练计划, 进而真正提高大学生乒乓球运动员的专业水平。

  3.2 科学安排专项体能训练时间和项目

  一般而言, 高校大学生乒乓球训练都属于业余训练, 高校体育教师大多是利用课余休息时间对学生进行训练。为了保证训练质量, 很多高校都是在分析运动员的特点和团队需要的基础上专门训练某一弱势力量, 将有限的时间全部进行战术训练, 并制订团队整年训练计划、比赛计划等, 很少有针对性的专项体能训练时间。盲目地进行训练不仅不能促使运动技能提升, 反而耽误了大把的时间。在实际训练时, 体育教师必须将专项训练和体能训练合理分开, 以真正实现训练的最佳效果, 继而提升运动员的竞技水平。

  在实际训练时, 要适当调整大学生乒乓球运动员的课程安排, 这样既可保证运动员具有一定的训练时间, 又能减缓运动员受训前的能量消耗。例如, 周一~周五下午4:00之后不要给运动员排课, 让其有固定的`时间段安心训练, 周末上午参加训练, 以完成整个学期的乒乓球运动训练计划, 这些训练时间里都要安排固定的时间进行专项体能训练。

  4、大学生乒乓球运动员专项体能训练方法

  专项体能训练是竞技体能训练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根据不同的运动项目, 运用特定的方式进行针对性的训练, 以提高运动员的专项技能水平。根据乒乓球运动的特点, 可从速度、力量、灵敏度、耐力4个方面分析乒乓球专项体能训练的方法, 确保运动员能够科学运用战术技能。

  4.1 速度训练

  速度指的是人迅速运动, 其中包括反应速度、移动速度、动作速度3种, 乒乓球专项速度训练主要是培养运动员快速击球。乒乓球项目一般都对速度具有较高要求, 另外相对于其他球类运动, 乒乓球属于小球运动, 从乒乓球离开球拍至台面, 只需要一瞬间的时间, 最关键的是运动员的移动速速, 只有控制好节奏, 科学高效地移动, 才能有充足的时间抢点击球。 (1) 反应速度专项练习:在练习时要对瞬间移动的物体进行迅速观察, 并即刻做出准确判断和反应, 需注意的是, 在进行专项速度训练时, 可以通过发球机辅助练习, 随机发球, 增加发球频率, 让运动员迅速反应。同时, 可设计一些与反应速度相关的游戏等。 (2) 移动速度训练:此训练可以采取追逐跑、折返跑、比赛跑、反应跑、游戏跑等方式进行, 速度素质的提高需要一些综合素质为基础, 在此运动训练过程中, 可以兼顾一些其他训练项目, 如力量训练、灵敏度训练等, 通过加强力量和身体灵敏度以提升速度素养。 (3) 动作速度专项练习:从发现移动球体到动作反应练习, 具体方法有:练习棒垒球的传递;完成乒乓球运动的整个环节的运动练习;重复训练动作轨迹。

  4.2 力量训练

  任何运动项目都需要力量作为基础和支撑, 乒乓球运动项目中的力量训练主要针对的是上肢、下肢和腰腹部。

  4.2.1上肢力量训练方法

  (1) 持轻重哑铃进行前臂屈伸训练。在日常训练时, 持1、2公斤的哑铃快速屈伸前臂, 每组15次, 每次练习3组; (2) 俯卧撑训练。在进行俯卧撑训练时要求提升时效性, 如每组30秒, 30秒内完成15个, 每次5组; (3) 挥拍练习。训练时运动员持拍练习正、反手挥拍击球的动作, 每组20次, 每次6组; (4) 手指、手腕练习。训练时运动员持拍正、反手指变化训练。手腕练习方面, 运动员手持哑铃, 并在不同方向旋转手腕。

  4.2.2 下肢力量训练方法

  (1) 直腿跳练习。根据运动员的身体素质不同, 让运动员肩负杠铃, 伸直膝盖, 踝关节发力连续向上跳起, 15次1组, 每次10组; (2) 短跑训练。一般进行100米冲刺跑, 每次跑2个来回; (3) 摸台角练习。面向球台, 双脚分开, 根据乒乓球台面的宽度, 蹬地快速移动, 左右手触摸相反方向的台面, 限定时间, 在1分钟内触摸30次以上, 每次1分钟, 连续训练5次。

  4.2.3 腰腹部力量训练方法

  (1) 原地蹬地转体训练。训练时双手叉腰, 双脚分开, 自然站立, 脚掌发力蹬地, 身体绕中轴左右转动; (2) 仰卧起坐训练。改变传统的仰卧起坐方式, 采用负重仰卧起坐的方式进行练习, 仰卧后, 利用腰腹部发力, 朝上下、左右起坐。

  4.3 灵敏度训练

  乒乓球运动对灵敏度的要求很高, 主要指的是在对手来球时, 运动员准确判断并及时反应的能力。所以, 加强灵敏度训练对运动员专业水平的提升很有帮助。根据实际教学研究发现, 采取如下训练方式能有效提升运动员的灵敏度。 (1) 所有运动项目都需要力量作为支撑, 加强大学生乒乓球运动员的力量素质十分重要, 在专项运动训练中应该加入触摸台角等专项力量训练, 进而提升大学生运动员的身体灵敏度; (2) 利用人工发球或是发球机进行多球训练, 由少至多, 由慢至快, 由定向至不定向, 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此过程中, 结合发、接球抢攻训练, 提升大学生乒乓球运动员的判断能力和进攻意识; (3) 运用综合训练方式。在跳、跑等训练中加转换方向跑、瞬间起动、闪躲、迅速转体等复杂多变的训练项目; (4) 组织一些具有趣味性强的竞争游戏, 提高受训者的兴趣, 调动学生主动思考, 启发思维巧妙应对复杂多变的竞赛场面。

  4.4 耐力训练

  耐力是人体长时间持续进行身体活动的能力, 一般按照运动性质将其分为一般耐力与专项耐力两种。伴随着我国乒乓球竞赛水平的不断突破和上升, 比赛回合数增加, 在赛事中运动员消耗的体力更多。鉴于此, 运动员需要重视耐力训练, 使其具备较好的耐力。在专项体育运动训练中, 耐力训练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 一般耐力训练大多采用中、长跑的方式进行, 可以根据运动员实际情况制定800~1 000米不等的跑步距离, 针对性地反复进行训练, 锻炼耐力。在加强一般耐力的同时, 融入专项训练并逐步增加练习次数、训练时间, 以发展耐力。 (2) 可以采取多球训练方式和比赛训练方式, 增强大学生运动员的耐力。

  5、结语

  对大学生乒乓球运动员进行专项体能训练, 能够有效提升竞技水平, 是掌握高难度乒乓球技术要领的基础, 高校体育教师要遵循这一原则, 科学安排好训练, 以提升运动员的专项素质, 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加优秀的大学生乒乓球运动员。

  参考文献

  [1]韩坤霖。乒乓球运动员的体能训练研究[J].武魂, (11) .

  [2]高颖。有关乒乓球运动中体能训练的探讨[J].科技资讯, (15) .

  大学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提升策略论文

  现代篮球运动作为一项综合性的运动项目,集体能、技能、心理能力于一身。篮球运动之所以能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光,主要是由于其各种高难度的技术动作是在快速移动和激烈的对抗之中完成的,运动员需要运用自身的谋略去制衡各种千变万化的运动技术。无论是运动技术还是运动战术,体能水平在篮球运动中都有着基础性的地位,它是展现球队技术风格和精神面貌的物质基础。因此,篮球运动员持有较高水平的体能水平,对于高水平战术、技术的发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我国高校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现状

  (一)专项体能训练不足,整体体能训练的质量跟不上

  事实上,我国高校有关体能训练的方法和要求,则是很少变动,缺乏针对性,很难开展一般体能训练向专项体能训练的过度和转变。因此,高校篮球运动队仅仅用课余时间进行专项体能训练。这种短时间的训练,很难满足专项运动技能的需求。此外,我国高校篮球队的专项体能训练,很少存在检测训练过程和运动恢复等环节,这也是训练质量低的关键之所在。

  (二)缺乏专业的师资队伍,体能训练硬件设施跟不上

  我国的篮球运动训练中,普遍存在重技战术训练,而轻体能训练的现象。这集中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据有关调查发现,在我国的普通高校篮球队中,普遍不具备专门的体能训练教练,通常情况下是由主教练兼职负责运动员的体能训练工作。主教练在身兼多职的情况下,有很少的精力和时间对运动员开展专门的体能训练,致使不少教练员不得不将体能训练糅合在技战术训练之中。

  二、规范高校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一)训练量与强度统一的体能训练原则

  我国篮球运动员的体能水平,很难实现实质性的突破。由此可见,在对篮球运动员进行体能训练时,应着重处理好训练的“量度”和“强度”之间的关系,兼顾两者,同步提升。在实际的比赛过程中,不仅需要运动员承受长时间的大量运动,同时还需要承担长时间的高强度运动,必须兼顾运动的“强度”和“量度”.

  (二)以速度训练为核心的.体能训练原则

  尽管目前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体能训练方式、手段,然而,能够最直接的反应运动员体能水平的依然是速度。速度作为篮球运动员的核心要素,对于运动员能否取得胜利,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由此可见,速度是衡量各种体能训练方法、手段的重要指标。教练员在制定、设计体能训练计划的过程中,应重点考虑专项速度。

  三、提升高校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的教学方法及对策

  (一)转变训练的理念,尝试训练的多样性

  1.同步兼顾体能训练和“技战术”训练的发展。在篮球这个系统性的训练工程中,只有对运动员进行系统的体能训练,才能够帮助其更加适应篮球比赛。而只有同步对运动员进行体能训练和“技战术”训练,才能够确保运动员在实战过程中合理运用攻防战术,最终取得优异的成绩。因此,教练员在组织体能训练过程中,应改变以往以技战术训练替代体能训练的错误观念,有计划的科学计划、组织。

  2.坚持多样化的体能训练方式方法。对于篮球运动这一长期性、高强度的比赛而言,不能仅仅依靠单一的体能训练方式,而应该采取多样化的训练形式,以确保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持有充沛的体力。目前,国内外比较先进的体能训练理念是,在技战术训练的准备、基本、结束等环节,穿插实施体能训练。这样能够最大限度的使训练接近实战,不仅能够强化体能,还有着模拟实战的效果。

  (二)创新训练方法,提升训练的目的性

  运动员的速度素质,不仅包括向前冲,同时还包括快速变相、后退、滑步以及耐力等。速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运动员的运动水平。尤其是在运动员进行攻防转换时,速度便显得尤其重要。针对速度的训练,通常情况下,主要有快速跑、冲刺跑以及场地练习等内容。这其中,快速跑的初始距离一般是400米,并依次逐渐减少距离,并且,快速跑的速度应在冲刺跑和中速跑之间,不宜过快也不宜过慢。冲刺跑的理想距离是60米以内。之所以进行场地练习和爬楼梯等训练,主要是为了提供运动员的无氧能量供应系统。在速度训练过程中,应间隔的进行不同种类、距离的训练,把握各个训练环节之间的时间间隔。

  (三)制定体能训练方案,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

  教练员应制定长期、短期并存的高校篮球对体能训练目标、计划。首先,教练员应充分了解运动员的体能现状,并依此确定体能训练目标;其次是应充分认识体能发展的内在规律,在此基础之上,制定训练的高可行性的方案。这样,便能够有效的将体能训练目标具体化。将体能训练目标加以细化,从而形成彼此相互独立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的一个个训练任务,以此有序的开展体能训练。这样的训练计划,不仅能够有效的提高训练效果,同时还能够有效地统一运动员的训练意识和行为。

  四、结语

  现代篮球运动,作为一项高综合性的运动项目,对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有着严格的要求。只有保持良好的机能素质,运动员才能发挥出良好的技战术水平。因此,高校在组织篮球运动训练的过程中,应严格遵循大学生运动员的生理、心理素质,科学、系统的规划大学生运动员的体能训练工作。这样才能有效的提高体能训练的效果,推动我国高校篮球运动以及国家篮球运动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兴,司虎克.体能训练基本理论与基本原则的研究[J].中国体育教练员,(02).

  [2]周成林,谢红.辽宁优秀女子中长跑运动员形态、机能、心理素质与运动能力的相关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12).

  [3]陈德春,宫鲁鸣,纪志新,王卫星,张毅.我国优秀女子篮球运动员O2max与部分有氧能力相关指标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2(12).

  [4]张志,邓飞.中外优秀女篮运动员的身高、体重、年龄特征比较[J].体育学刊,2002(05).

  论高校排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的有效性论文

  [摘要]为了科学地验证体能训练对排球的体力素质和竞技成绩的影响,以20名男子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并分为实验组10名和参照组10名。体能训练包括跳跃,力量和协调性训练。每周进行3次,总共进行12周。结果发现,体能训练对排球运动员来说,既提高了肌肉和神经系统的协调性,又证实了对排球动作的有效性。

  [关键词]排球 体能训练 有效性

  一、研究目的

  体育能力训练的方法根据目的不同,其训练手段也不一样。其中,体力素质的提高直接影响竞技水平,体能训练又是获得体力素质动作提高的手段。所谓的体能训练是指,提高肌肉和神经系统的协调性动作的训练。在排球项目中,协调性也是体能要素所必需具备的。通过体能训练,可以使运动员集中全部力量去打比赛。这不仅有助于提高竞技水平,同时因减轻落地冲击力而达到预防伤病的目的。类似这种掌握合理性的动作,既提高了身体控制力,又增强了身体的肌力和强化薄弱环节的协调性运动。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研究对象以吉林某大学排球运动员20名为受试对象,并分为实验组10名和参照组10名。受试对象身体特征,即实验组的平均年龄为21.3岁,身高为185.,体重为74.2kg。参照组的年龄为(20.6)岁,身高183.6cm,体重72.8kg。实验开始之前,向受试对象阐明了本研究的宗旨和具体内容,并得到了受试对象的书面同意。

  2.训练方法。每周进行3次体能训练,总共进行12周。实验组在通常练习的基础上增加体能训练内容,参照组只进行通常练习。本实验中所实施的体能训练包括跳跃,力量和协调性训练。各个训练都是以能迅速掌握正确动作为目的,在作示范的前提下进行的。

  (1)跳跃训练连续跳跃,分别单脚,双脚,开闭三种9 m长,各3组。接下来是以排球场地宽(9 m)为跳跃移动距离,进行三级跳5组。(2)力量训练从使用实心球练习中选向前传球,向后传球和胸前传球三种,各5组。进一步利用反弹效果进行前后收腹运动,左右腹肌运动各20次。采用4 kg的实心球。(3)协调性运动提高肌体机能和神经系统的协调性动作的训练,做10种各3组。

  3.测试项目。测试项目除了作为专门训练的耐力以外,采用了排球项目中所涉及到的肌力,爆发力,灵活性,柔韧性17个测试项目,验证了训练效果。测试是在实施训练期的运动前后进行的。

  (1)测试肌力。对肌力项目进行了握力,背肌力和脚肌力的测试。每次测试进行2次,选择最好的数据作为测试值。(2)测试爆发力。垂直跳,下蹲起跳都是记录单手指尖触摸的最高点。拦网跳是从1步助跑起跳。扣球跳是从助跑开始到起跳扣球。无论哪个项目,都是从单手指尖到触摸的最高点的距离以1 cm单位计算,而且,触摸的最高点作为扣球的最高点记录下来。实心球向前传球,向后传球,两手用4 kg的.实心球向前传球,向后传球。立定跳远,立定五级跳是从站立姿势开始跳跃,此时记录从脚尖到着地的距离。(3)测试灵活性。对灵活性项目进行了网下6 m往返跑2次,重复横向跳跃,两脚左右交叉踏步测试。网下6 m往返跑2次是指在两条扣球线(6 m)之间,穿越网下并全力疾速跑,记录到达终点线时间。重复横向跳跃是指记录20秒钟重复的次数。两脚左右交叉踏步是指半弓腰的姿势,原地全力踏步5 s。(4)测试柔韧性。柔韧性项目进行了立位体前屈的测试。

  4.数据处理。本研究所进行的各项测试及各项分析数据的均数之差的显著性是利用t-test进行检定的。

  三、讨论

  经过数据分析后发现,在训练后的肌力项目测试指标中,背肌力和下肢伸肌力都有显著地提高。连续跳跃是指如同拦网起跳落地那样,触地时间较短的跳跃。双脚三级跳是指如同排球的扣求动作那样,下蹲式起跳。这两中跳跃训练都是模拟实际的排球动作。在我们的实验中也明确地验证了锻炼背肌,下肢伸肌力的的训练是一个非常有效的训练方法。

  在爆发力测试项目方面,拦网跳、扣球跳、摸高跳等项目中都有明显提高。对排球运动员来说,通过体能训练,可以预见跳跃动作起到提高肌群的内协调作用,同时刺激了伴随动作的爆发力提高。

  在灵活性方面,近几年流行相互交替,富有变化的编组动作的打法,这种打法体力训练是不可缺少的。它要求运动员具备左右迅速移动和接对方的发球时的前后左右移动的灵活性。从训练后的灵活性测试指标上看,网下6 m往返跑2次运动,重复横向跳跃,两脚左右交叉踏步,这三项均有明显地缩短和提高。

  在柔韧性方面,处理头顶来球和接地球,对要求活动范围大的排球来说,体力因素是非常必要的。本研究的测试指标显示,立位体前屈运动有显著提高,协调性的运动扩大了各关节的活动范围,进而也使柔韧性得到改善。

  在技术得分方面,测试指标显示,训练后的发球有效率和每场比赛的拦网成功次数,都有显著地提高。就发球成功率提高问题,受试对象多数是跳跃式发球,我们推测,经过体能训练后的扣球跳,摸高跳的提高,可以影响促进发球成功率的提高。

  在拦网方面,近几年都是采用确认对方二传手托球出手后跳跃拦网,这种领先拦网技术。这就要求运动员具备在短时间内迅速左右移动并具备跳跃最高点的能力。对此,我们推测,经过体能训练后,拦网跳跃技术以及灵活性的提高可以改善每场比赛的拦网成功率。

  本研究是探讨体能训练对排球动作的影响,其研究结果发现,训练后的肌肉和神经系统的协调性被提高,肌力,爆发力,灵活性,柔韧性的身体素质也得到了改善。特别是视为排球基本技术动作的拦网跳,扣球跳和摸高跳有所提高。

  四、结论

  本研究的目的是以大学男子排球运动员为受试对象,科学地验证了体能训练对排球的体力素质和竞技成绩的影响。受试对象以专门从事排球运动的男子大学生20名为研究对象,并分为实验组10名和参照组10名。体能训练包括跳跃,力量和协调性训练。每周进行3次,总共进行12周。

  从训练前后的测试指标上看,获得如下结果:

  1.背肌力,脚肌力,拦网跳,扣球跳,摸高跳,实心球向前传球,向后传球,网下6 m往返跑2次,重复横向跳跃,两脚左右交叉踏地,立位体前屈项目中都有显著性差异。

  2.握力,垂直跳,下蹲起跳,立定跳远,立定五级跳,腿伸展力量项目上却无显著差异。

  3.技术得分的发球有效率和每场比赛的拦网成功次数,有显著性差异。

  由上述研究结果获知,体能训练对排球运动员来说,既提高了肌肉和神经系统的协调性,又证实了对排球动作的有效性。同时也是一个具有实践性的训练方法。

  1 赛前心理训练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

  在平时训练过程中, 运动员平时的心理状态与比赛时的心理状态是截然不同的, 心理状态的波动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从训练到比赛, 运动员应在心理环境上进行积极的调整, 而赛前的心理训练就是通过各种方法来进一步稳定运动员的心理状态, 增强运动员的信心, 使运动员斗志昂扬, 积极的参与到比赛之中, 从而更好的发挥自身的真实水平。

  在比赛过程中, 运动员全身心的投入到激烈的赛事环境中, 其间消耗着大量的体能与神经递质, 这些都将直接影响着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发挥。由此可知, 即使运动员有着优秀的体能与先进的技战术, 没有过硬的心理素质都将在原有基础上大打折扣, 这对于只差分毫的竞技比赛而言, 可以说对于胜负的影响是起着决定作用的。

  2 赛前心理训练的作用

  赛前的心理训练主要使运动员在比赛中形成良好的竞技状态、消除运动员的恐惧以及心理障碍, 以便可以更好的发挥自身的体能与技战术优势。研究表明, 心理训练在整体训练中的比例至少应占到三分之一。由此可知, 在目前大部分情况下, 心理素质已成为决定胜败非常重要的原因之一。心理训练可以充分调动运动员的主观积极性, 激发运动员内在潜能, 使其在遇到各种复杂的情况下仍能从容不迫, 学会控制自身情绪, 稳定的发挥自身能力, 获得最佳状态, 在比赛中有效提高成绩。在乒乓球比赛过程中, 运动员的失误在所难免, 而失误对于运动员来说, 在某种程度上会对其造成一定的心理障碍, 久而久之, 心理障碍会加深运动员对于失误的恐慌情绪, 使其在比赛中无法客观的面对失误, 这些心理问题都要依靠赛前的心理训练来进行调整和治疗, 不能仅靠技术训练来进行弥补或替代。

  3 赛前心理训练的方法

  3.1 选择合适的竞赛目标

  运动员在比赛之前要制定与自身实际情况相符的比赛目标, 目标要求简单明了, 可操作性强, 在此基础上也应包含一定的难度以增加挑战性。与此同时, 运动员对目标达成的期望值应适中, 既不可太低也不能太高。过高的目标会给运动员增添不必要的精神压力, 而过低的目标又没有实际的意义。在难度系数合理的前提下包含一定的挑战性才是比较好的目标设置, 这样运动员既能良好的发挥自身实力, 又能在此基础上对自身形成突破。这就对目标的可行性进行了实际的要求, 其中必须包含具体的技战术要求, 力争做到简约而不简单。

  3.2 重视比赛动机的激发

  运动动机是运动员参与比赛以及赢得比赛时必须的'内部推动力, 运动动机由内而外的推动着运动员在比赛中发挥良好的竞技水平。所以, 在比赛前运动员应明确比赛对于自身的意义与价值。要让运动员明白, 正如鱼儿离不开水, 鸟儿离不开天空一般, 赛场才是运动员的最终归宿, 也只有比赛才能展现出运动员的价值。培养运动员珍惜比赛机会、渴望参与到比赛之中、在比赛中有竞争意识等, 都是运动员在比赛前应激发的动机所要包含的重要内容。当然, 在激发运动员动机前也要遵循适度原则, 动机水平过低会使运动员比赛情绪低落, 动机水平过高则会使运动员心理环境不够稳定, 两种情况都会影响比赛中运动员真实水平的发挥, 从而难以取得期望成绩。

  3.3 赛前运动员心理状态的调整

  稳定的心理状态是运动员良好发挥技战术水平的保障, 所以, 运动员应在赛前将心理状态调整至适宜比赛的程度。思路清晰、战术明确, 保持适当的紧张状态都有利于运动员积极的参与比赛。故而, 当运动员心理状态不够稳定时应积极采用心理学手段进行调整, 使运动员以饱满、高昂的情绪投入到比赛之中。可以通过热身赛或赛前动员来激励运动员, 敢想敢拼、勇为人先、誓夺第一的意识都将使运动员从心理层面上压倒对方选手, 这样更利于运动员赢得比赛。

  高昂的战斗意识从另一个侧面来讲会使运动员在比赛前失去冷静的思维判断, 教练员应在此时发挥积极的作用, 既要保持运动员应有的战斗意识, 又要使运动员保持清醒的头脑来应对比赛中将要出现复杂多变的情况。对乒乓球运动员来说, 细腻的技术发挥的前提就是思路的清晰明确, 只有思路清晰明确才能使运动员做到眼到手到, 技战术与思维同步。

  3.4 梳理清晰明确的赛前程序

  除了在比赛前制定明确的目标以外, 最为重要的就是对比赛流程的熟悉与制定整体计划, 把要完成的任务在心理完整的过一遍, 做到心中有数, 这样运动员就能更好的控制自身的心理活动, 使其在比赛中临危不乱、遇事不慌, 知道自己该做什么, 从而对身体活动进行有效的控制, 并对不良的干扰产生积极的应对, 在比赛中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

  3.5 全面分析比赛情况, 做到知己知彼

  首先应明确自身实际情况, 在实际情况基础上来分析对手信息, 这样有利于运动员形成一定的心理优势, 当然在分析过程中要做到客观准确, 不仅不要忽视对方的优势, 而且还应在其优势上作出有效的应对策略, 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更为重要的是要有全局观, 将比赛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一切情况进行归纳汇总, 并逐一解决, 只有准备充分才能减少运动员在真正比赛过程中遇到意外情况的不适感, 将最好状态完美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孙燕.对乒乓球运动员心理训练方法的探讨[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 (3) .

  [2]陈静, 李平, 孔丽娜, 莫雷.优秀乒乓球运动员心理素质的自我分析[J].体育学刊, (10) .

  [3]马启伟, 张力为.体育运动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9.

  高校行政管理效能提升研究论文

  【摘要】现代信息技术在高校行政管理中运用还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如何提升高校管理效能需要管理者从根本上转变思想理念,完善规章制度,促进信息共享,提高管理者对信息技术重要性的认识,才能更好的促进高校学科建设,教学改革和科研发展的科学决策。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高校行政管理管理效能

  一、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高校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OA自动化办公系统已经在大部分高校中普及,但这种信息技术的应用只停留在行政事务的流程上,对行政管理规划、行政管理决策、人事管理评估和激励机制、行政部门与师生的互动、反馈机制的匮乏等都体现了信息技术在行政管理模式上的缺席。其次,信息化建设缺乏顶层设计,还处于被动的满足行政管理流程的需求,配套的`规章制度不完善,缺乏从行政管理科学角度出发的整体规划。有限的人力物力投入也不能构建完善的技术策略,严重影响了高校行政管理的效能提升,制约了高校发展决策的及时性和科学性。[1][2]第三,目前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还采取传统的工作思维和工作方式,行政管理人员信息技术水平不高,实际应用能力较差,缺乏专业的信息技术教育管理人员,缺乏信息收集和利用数据的敏感性,数据意识淡薄。[3]

  二、信息技术对高校行政管理效能的提升

  2.1优化行政管理流程

  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绝不只是单纯的OA系统办公系统实现。日常教学、科研、行政管理等活动中积累的海量数据资源通过大数据技术进行深入挖掘和科学分析。以数据为依据不断整合部门业务,合理架构部门职能,使部门之间行政管理协作与联系更为紧密,使OA办公系统根据管理业务流程需求进行复杂协同,推动了行政管理工作的科学快捷、便利高效的运作。[4]

  2.2提升行政管理决策科学

  现代信息技术能够采集分散于高校各职能部门和教学单位中的信息数据、仪器设备运行状态数据、师生活动状态信息、学习与生活环境互动状态等信息,为高校行政管理提供了海量数据基础。通过深入挖掘和分析这些数据能够发现行政业务需求和工作流态及教育活动的过程、状态及发展趋势,为教育管理者提供了翔实可靠的数据基,为教育决策者参与者提供了更全面、客观的决策依据。[5]

  2.3促进信息资源共享

  信息资源共享首先需要做好顶层设计,统一规划,按照不同信息主题内容如人事、教务、学生、教工等进行资源归类,建立记录高校所有信息资源的体系和基于网络的跨部门信息整合为特征的信息库,建立和规范信息采集、维护、更新和使用制度,搭建以绩效管理为驱动的信息共享平台。同时,利用现有的信息化平台,建立统一数据访问接口,避免信息系统重复建设、重复劳动和机构臃肿所带来的管理漏洞和工作效率低下等弊端,让数据流转起来,达到多部门协同办公的目的,形成信息化行政管理机制,提升管理工作效能。

  三、提升高校行政管理效能策略

  首先,提升信息技术在行政管理者中重要性的认知,强化信息技术在日常管理中的实践作用。行政管理人员应不断学习信息技术应用技能,了解信息技术发展的新动态和新动向。其次,在信息的收集、整理、传递、反馈等环节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明确各个部门相应的责任与义务;建立信息监管制度,对信息的挖掘、分析、传递和发布进行有效的监管和存储;建立信息技术与行政管理系统保障制度。第三,完善和升级信息化系统建设所需的硬件设施是保障提升行政管理效能的重要措施;软件技术如云技术、大数据技术的使用,从管理层面大力推进信息工作的自动化、网络化和电子化,是提升行政管理效能的有效手段。第四,高校行政管理机构需定期对管理者进行信息业务培训,了解最新的信息化发展的动向,掌握一定的先进的信息化工作方法和技术,培养行政管理者对信息的洞察力和敏感性。

  参考文献

  [1]周扬玲.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及建议[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19):220

  [2]刘珍珍.信息技术对高校行政管理效能提升的作用与策略[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7,20(6):65-66

  [3]吕蓉蓉.大数据时代高校管理人员数据素养的培育路径[J].高校后勤研究,(4):112-114

  [4]郭伟,余亚华.基于“大数据”的高校行政管理科学化研究[J].汉江大学学报,,35(1):108-113

  [5]李德庆,杨燕妮,桂芳.大数据对教育管理决策的影响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7(10):69-70

  [摘 要]财经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存在的问题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教学意识与责任心方面;课堂组织能力与教学内容安排方面;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方面;教学艺术方面等。解决青年教师教学能力问题的途径主要有:实施严格系统的教学能力培训,加强对青年教师的专业引领;进一步贯彻实施“导师制”;充分发挥教学督导的作用;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及竞赛;完善教学质量评估与奖惩制度。

  [关键词]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策略

  近几年来,伴随着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财经院校教师队伍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大批青年教师成为财经院校教学科研的新生力量,他们已成为本科教学的主体。青年教师们大多具有较高的学历,充满活力。但他们的课堂教学经验不足,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如何进一步加强青年教师培养,不断提升他们的教学能力,是高等教育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提高教学质量的新课题,也是关系到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长远大计。

  一、财经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意识与责任心方面

  部分青年教师的教学意识薄弱,存在着对教学的认识与投入不足的欠缺,备课不充分,责任心不强。高校专任教师的主要任务包括教学与科研两个方面。由于对教学与科研二者之间的关系认识不清,在青年教师中就会出现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许多青年教师认为,上课、备课、查阅教学资料、批改学生作业等会占用大量时间,耗费精力,对于科研工作是一种冲击和拖累。另外,青年教师大多是“离开课堂,就上讲台”,迅速成为本科教学的主体。这便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如缺乏现代教育理念,不懂教学基本规律,不了解教学基本环节,有的教师甚至存在“只教书不育人”的倾向。青年教师在还未完成自身角色的转换的同时就承担大量的教学任务,这使得他们很难进行教学的总结与反思。部分青年教师对备课的基本要求和内容未能深入理解,没有备课笔记,教案或讲义的内容也不过是教材内容的翻版,电子课件也仅仅是教材中条框的简单罗列。

  (二)课堂组织能力与教学内容安排方面

  在课堂教学中,一些青年教师不因材施教,不注意进行启发式教学,缺乏调控课堂纪律的能力,教学中缺乏师生互动的良好气氛。另外,他们虽能熟练运用先进教育技术,但在课堂教学中却只面对计算机,而不管学生的表情和反映,未能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有时教师在口干舌燥地讲而学生却听得面无表情、没有任何反应,不像一个真正的课堂。这说明青年教师对课堂的组织与驾驭能力不强,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部分青年教师对教学内容把握不好,处理随意。由于青年教师对整个课程体系把握得不够准确,因此不能很好地理解课程的重点及难点,教学内容过多或过少,讲到自己有体会的内容就过多发挥、甚至离题;讲述的思路无连贯性,表述能力不强或有误;讲解时层次不清,举例不当,使学生听起来感到茫然等,这些都会影响到教学效果。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方面

  一般来说,多种教学方法的结合使用,可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而目前一些青年教师

  还未能熟练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他们的课堂教学所采用的仍是灌输式、单向性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单一,枯燥而呆板,课堂气氛沉闷,因此很难激发学生对所学课程的学习积极性,

  课堂效果可想而知。在教学手段的选择上,一些青年教师不考虑所讲授课程是否适合运用课件就盲目地使用课件。特别是对一些公式的推导,如果使用课件来讲授,就会产生学生来不及消化理解就一晃而过的现象,难以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另外还有许多青年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的同时忽视了传统教学媒体的作用,未能很好地安排板书,有的杂乱无章,有的字迹潦草,有的甚至根本就没有板书。这样的教学手段无法得到学生的认可,更无法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教学艺术方面

  财经院校青年教师本身是一支充满活力与生机的队伍,然而他们的课堂教学却显得沉闷、枯燥无味。他们的教学语言欠简练,缺乏必要的抑扬顿挫;讲课平铺直叙,犹如背书。他们不够注意仪表,穿着过于随便;教态欠自然,授课时目光不敢与学生接触,缺乏应有的肢体语言。

  二、提高财经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策略与途径

  (一)实施严格系统的教学能力培训,加强对青年教师的专业引领

  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教学基本功。然而大部分青年教师都是在接受岗前培训后就匆匆上岗,缺乏切实有效的实践过程。我们应该对正在实施的岗前培训制度进行改革,使其达到真正能够使青年教师获益的目的,而不是敷衍了事。长江大学的岗前培训就很特殊——除了要用半年时间在课堂上学习教育理论、教师规范、教学方法、教学技能外,还要用半年时间深入与各自专业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和实践基地苦练“内功”,培训合格后才能正式走上讲台,成为长江大学的一名教师。只有这样做才能使青年教师真正转换角色,使他们尽快站好、站稳讲台。

  财经院校也可以组织具有教育研究专长的校内外专家,利用他们的先进理念、思想方法和先进经验来引导和带动青年教师开展教育实践探索和研究,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还可以针对集中的、普遍的教学问题举办学术报告会或科研讲座;开展专家进课堂进行现场诊断咨询活动;带动青年教师承担教学反思和实践的研究项目等。

  (二)进一步贯彻实施“导师制”

  近年来有些院校积极探索青年教师的培养途径,并实施了青年教师导师制,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笔者认为财经院校有必要借鉴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实施导师制有助于增强青年教师的职业意识,也有助于加快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更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合作氛围。在实践中,可以实行主讲与助课相结合,在安排青年教师主讲自己专业课的同时,自由选择为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助课。这样青年教师通过助课,可以向老教师学习教学方法、技巧和指导,从而丰富自己的教学实践,将在教研活动中积累的经验转化为自身素质的提升,从而提高教学水平。

  (三)充分发挥教学“督导”的作用

  一些院校为了监督教师的教学质量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已经逐渐实行了教学督导制。但大多督导成员并未完全履行他们的职责,只不过是例行公事地抽查一下各学期的课程大纲、教案及试卷,偶尔也会走进课堂,但仅仅是“督”,并未起到“导”的作用。

  开展教学督导是为了帮助青年教师提高教学水平,所以应当本着以“督”为辅,以“导”为主的原则,完善督导机制。财经院校的教学督导工作应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通过在“督”中发现问题,再经过“导”来促进,以教学督导的教学经验来推动青年教师的成长。督导工作应当以肯定成绩为主,挖掘青年教师的潜力,在督导工作中注重与青年教师的交流,激励、引导青年教师在工作中积极进步,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四)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及竞赛

  财经院校可以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如教学检查、教学示范、教学竞赛等方式来激励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其中参加课堂大奖赛有利于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意识,激励青年教师进行课堂教育教学研究,提高教学质量,是提高青年教师

  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参加课堂大奖赛,将促使青年教师熟悉专业知识,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细致的思考;促使青年教师关注本学科的前沿动态;促使青年教师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对语言的要求能够促使青年教师更注意语言的生动性及语速等问题;对教态的要求能够促使青年教师努力提高美学修养等。

  (五)完善教学质量评估与奖惩制度

  目前一些财经院校已经实施了学生网上评教制度,这一制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教师的教学质量与水平。但由于学生评教的个体差异较大,使得评教结果可能会与真实情况不一致。由此笔者认为,应采用学生评教、督导评教、教师评教等多种评教相结合的评教方式。应将评教结果尽早反馈给青年教师本人,与青年教师进行充分交流,以帮助青年教师不断提高其教学能力。同时对评教的优劣应该有严格的奖惩制度,例如对于不合格的青年教师可以实行停课或待岗处理,而对于优秀的青年教师则可以在职称评定或晋升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待遇等。

  主要参考文献

  [1] 杨燕,沙润.高校青年教师课堂教学问题分析与对策[J].教学研究,(3).

  [2] 周琼花,匡尹杰,朱志平.对高校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的观察与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7(12).

  [3] 汪瑞林,赵建春.教学与科研怎样和谐共进[N].中国教育报,2007-08-19(1).

  [4] 杨晨光,柯昌万.关注高校青年教师成长:教书与育人能否同行[N].中国教育报,2007-08-20(1).

  [5] 张晨,程墨.长江大学岗前培训青年教师[N].中国教育报,2007-08-26(1).

  [6] 吕卫君,杨根宝,徐小平.高校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的思考与探索[J].世纪桥,2007(5).

  [7] 刘俊燕.讲课比赛是青年教师提高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J].山西医药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7(6).

  [8] 刘天宝.提高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质量的思考[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7(10).

  论文关键词:青年教师 教学能力 教学考培中心

  论文摘要:以某地方性本科高校为例,从调查目前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现状入手,分析影响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因素,借鉴某些发达国家在培养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方面的宝贵经验,结合我国高校实际提出一些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方法和措施。

  近些年来,由于高校规模扩张和师资的新老更替,全国各高校新进了大批年轻教师。但这些没有教师教育背景的高校青年教师“尽管具有渊博的专业知识,但是关于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策略、方法的知识却十分有限。他们普遍重视本专业知识的积累和科学研究,但不重视教学研究,对自己所从事的教学工作缺乏应有的理性思考。在工作中,“高校教师远不如中小学老师那样把教学作为一种专业化工作,注重教学技能和教学能力的学习、改进和运用”。“多项调查也显示,当前我国高校教师或多或少存在着敬业精神缺乏,教育教学知识欠缺,教学实践能力弱,教育观念陈旧等问题”。借用斯坦福大学的唐纳德·肯尼迪的话“不管怎么样,教学是重要任务,是重申这一问题的时候了”,说明现在是该关注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时候了。

  一、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现状调查

  调查对象:某高校有专任教师623人,其中拥有硕士、博士学位的35岁以下青年教师401人,在校生13000人。 调查方法:问卷调查、个别访谈

  1.能力结构比例失调,从教能力明显不足

  在学校教务处,通过学院现有的网络教学评估平台,对该校青年教师的教学评价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不容乐观,具体数据见表1。

  从调查情况可以看出,在四个选项中,除第三项(该校为应用型高校)外,教师能力素质的优良率是低于中差率的。把选项中的内容对应于教师的各个教学能力,可以得知目前该高校青年教师驾驭学科内容的能力、教学目标制定的能力、教学方法设计的能力、教学的组织能力、教学自控能力等方面都是比较缺乏的。

  同时,可以知道该校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发展也是很不平衡的,与当前国家对于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要求相差甚远。现在的高校教学需要复合型人才,而教师复合型能力不仅包括基本的教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与学生沟通的能力,更主要的包括教育研究能力和熟练而有效地运用信息手段的基本能力。“复合型的教师应既有基础能力,也有一般能力,还有创新发展的能力。这些能力不是孤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综合发挥着作用“。

  2.教师价值取向失衡,重视科研,教学热情不高

  通过对401位青年教师发放调查问卷,从问卷调查结果来看,仅有23.5%的青年教师对教学的态度很积极,一大半的教师对教学的态度是无所谓的,这样导致青年教师对教学的热情不高,投入不大,表现主要为:不少教师回避教学,认为教学是在浪费自己的时间和精力。还有些教师不认真进行教学工作,备课不充分,讲课不认真,这都反映出部分青年教师应付性的教学工作态度。那么青年教师选择教师的职业追求是什么呢,根据访谈调查发现:青年教师平常最津津乐道的是谁又获得了什么科研奖励、拿到了什么项目、在什么级别的刊物上发表了多少论文,而对教学成就几乎无人问津。同时,有82. 4%的青年教师或多或少的从事兼职工作,仅仅只有23. 5%的青年教师进行反思。教学反思就是“温故而知新”的过程,总结、反省自己做得不够的,琢磨出适合自己也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这是提高教学能力的很有效的措施。

  3.师资培训重“形式”,培训内容无层次

  现在学校在青年教师培训上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个是培训内容没有针对教学能力的,一

  个就是培训对象不是针对青年教师的。调查中发现18. 3%的教师认为学校安排的培训考虑到了青年教师的特点,有针对性,有层次;64.2%的老师认为学校是没有做到的;17. 5%老师表现出漠不关心,教学还是按照自己的一套办;只有23. 5%的老师或多或少的进行过专门的针对教学能力提升的训练;16.1%的老师没有经历过,很大一部分的培训都是以系部或专业为单位,大家一起来,没有体现层次性。

  现在很流行的一种方式就是,培训结束后每个人都会颁发一个证书,无关乎你培训表现、出勤等,这就造成某些培训活动只是“走过场”,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不高,甚或部分教师误把培训理解为舒缓教学压力或个人职务晋升的手段,可想而知这样的培训效果会怎样。

  4.缺乏有效的青年教师评课激励机制

  目前该校对青年教师的评课除了教学督导团就是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学校的教育督导对教师的评课、学生对教师的评教和教师之间的相互评课,对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作用不大。教学督导人员在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督导时,只“督”不“导”,过于注重评定(或判定)等级,而不是着眼于教师教学专业化水平的发展和提高,对教师很少提出激励性的改进意见或建议。另一个是通过一堂课的讲学比赛来评定等级,其中的等级评定往往带有某种照顾(评职称需要)的主观因素,却没有对教师授课有效的评议和反馈,基本起不到帮助青年教师提高教学能力的作用。

  5.相关其他现状

  在调查中还发现其他令人担忧的现状:(1)知识储备不足,难以厚积薄发,使得教学捉襟见肘,学生感到索然无味,这样必然严重影响传授知识的效率与效果,直接影响到教育的成效;(2)学校重视外部引用轻视内部培养,与这些高校在引进人才时的“一掷千金”相比,他们对校内在职教师的培养却缺乏热情,在这方面投人的精力和财力都明显不足。(3)政策保障没力度,不仅该校就是目前的教师法中都看不到关于提升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保障条例。(4)高校青年教师的工资待遇不容乐观。青年教师面临的生活问题很多,再加上住房改革、医疗改革,影响最大的是青年教师。这就使得很多青年教师难以安心工作,更别说致力于教学能力提高了。

  二、发达国家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经验启示

  1.重视教育立法,培训制度法律化

  二战后,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家通过立法的形式建立了具有本国特色的高校教师在职培训制度。例如美国《高等教育法》规定资助的主要项目之一就是用于继续教育,使未达到规定学历标准的教师通过在职培训达到标准等。英国教育和科学部根据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的需要,重新修订了教师的培训计划,明确规定高等学校教师具有接受在职培训的权利和义务,学校应给以支持。总之,这些发达国家十分重视高等学校教师的继续教育,通过立法的形式,把参加在职培训作为教师必须履行的一项义务,加强了高等学校的终身在职教育。我国虽然也颁布了关于教师在职培训的法规,但是针对性不强,执行力度不够。

  2.注重职前教学能力,能力培养一体化

  国外发达国家都比较重视高校教师的职前教学能力。以美国为例,为了适应高等教育对教师的要求,美国学院与大学联合会和研究生院委员会共同发起实施了“未来教师培训计划”,旨在将博士研究生培养成为能胜任高校教学工作的人,使他们具有教学、研究和专业服务的职业能力,为他们未来选择教师职业创造一个良好开端。在我国,这方面的培养是很不够的,青年教师职前教学能力几乎为零,这也使得教师角色转换的过程延长,不利于教学。

  3.拓宽培训果道,培训形式多元化

  针对高等学校不同层次水平教师在职培训的要求,发达国家采取了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英国设有“高校教师发展培训联合会”作为国家级的高校教师培训机构,设有“培训联合会”

  作为地方高校教师培训机构,在高校则普遍设立了“培训委员会”,形成了完整系统的教师培训网络。美国的高校也十分重视教师的培训提高,他们建立了各种旨在帮助提高教师水平的教学、科研奖金和学术休假,鼓励教师走出校门参加各种学术、教学交流活动。校方为教师提供了充足的科研经费。总之,这些国家都普遍采用多元式的培训形式,组织高校在职教师进修,构建了开放型的高校教师培训网络。目前我国的培训形式还比较单一,培训途径和培训方式还不尽如人意。 4.注重激励机制,教师培训主动化

  为了充分调动高校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发达国家均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支持教师参加在职培训,从而使得教师培训主动化。他们的主要做法是:第一,资助培训经费,经济上大力支持。各国采取了诸如带薪进修、有偿进修、国家补贴、学校补助等办法。如英国政府20世纪90年代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优秀教学和学习中心”,在未来五年,先后会有3.巧亿英镑用于70多个学习中心的建设。第二,培训与聘任、评估相结合。国外大学,教学在聘用、职称晋升和终身制的获得中都占有很重的分量。亚力桑那大学的教师晋升和终身制决策越来越考虑教师的教学表现;布朗大学在每年的教师评议中,教学质量评价和研究成就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匹兹堡大学则要求所有的教师都应该有相关教学表现的明确记录,教师的聘用、晋升、终身职位和工资的决策都直接受这些记录的影响。同时,高校对教学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予很高的荣誉,甚至为教学成绩突出的教师设立专门的教授席位等等。

  三、我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途径

  1.完善师资培训环节,提高培训质量

  成立“教学考培中心”,专门对青年教师教学情况进行考评,研究教学规律,定期举行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相关的培训、讲座、研讨会,在教师整个的职业生涯中提供帮助。中心按照工作分为几个部分:一是让富有教学经验的优秀教师充当“青年教师导师”,导师通过“传帮带”与青年教师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使青年教师熟悉教学程序,掌握教学技巧,并用自己的人格力量感染青年教师,使其加深对职业道德的感悟,为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二是依赖教研室的团体力量,通过教师之间的相互听课和点评,对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诊断,加深青年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理解,进而提高其教学水平;三是依靠教学督导和教学调研对青年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把关。教学督导一方面敦促青年教师遵守教学规范,另一方面凭借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对青年教师进行针对性指导。四是设有专任教师,进行教学规律研究,除了对青年教师进行职前培训,还定期组织教学观摩和教学比赛,并对教师整个职业生涯提供帮助。

  2.自主发展: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根本途径

  对高校青年教师而言,提高自身教学能力需要多方面的努力,既包括专业学科知识的积累,也包括教育理论知识培训,同时还有个人师德建设。首先高校青年教师应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努力提高专业水平,做好专业知识积累,只有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才能和本专业前沿保持同步,才能教给学生有用的知识。其次要加强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确立坚定的师德信念。只有拥有了崇高的道德信念,青年教师才会根据自己的师德信念,严格要求自己,全心全意、尽职尽责地投入到教学中去。最后是教学反思,它是教学能力提升的基础。青年教师的反思包括很多方面,最为重要的是教育教学反思,对教育思想、教育实践的评价、反馈与调节。教学反思的方式主要有四种:一是写反思日记;二是观摩教学;三是讨论教学;四是开展行动研究。不同教师群体教育教学反思的指向可以有不同的侧重点,处于成长期的青年教师应侧重教育教学技能的反思。

  3.完善绩效考核激励制度,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

  目前大多高校考核出现明显偏向科研的倾向,导致出现青年教师过分重视科研而轻视教学

  的现象。针对这种现象,高校应该制定合理的教学考核计划,突出教学方面的重要性,增强教学在考核中的分量,正确引导青年教师合理地分配教学、科研的时间和精力。考核内容应该具体包括教学工作量、教学质量、教学创新等。青年教师的教学表现应与教师的聘用、晋升、终身职位和工资等级联系起来,同时我们也可以尝试设立专门的教授席位,奖励教学成绩突出的教师。

  4.提高青年教师物质待遇,解决教师后顾之忧

  随着岁月的积累,我国教师的薪金确实有所变化,但变化的幅度与频率并不尽人意。所以一段时间内,不少教师纷纷跳槽、改行。要改变这一状况,建立一套优于其他行业的升职提薪制度是非常必要的。西方国家近半个世纪以来的教师管理政策的实践经验表明,教师职业的社会待遇的高低与教师队伍素质状况的好坏有着重要的内在相互依存关系。“吸引那些拥有教师必备能力的人进人教师行业的决定性因素是教师社会地位和物质待遇的改善”。当教师的社会待遇提高时,其在社会公众中的职业角色形象就比较高,也容易吸引高素质的优秀人才从教,教师队伍素质状况就能够得以很大的改善,多数素质高的教师也乐于从教。同时,高校青年教师经济待遇的提高,为他们解决切实的后顾之忧,也能使他们安心工作,不会总想着兼职赚钱,这对于青年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是有着直接作用的。解决高校教师的社会待遇问题,政府行为在其中扮演着核心的角色并承担着基本的义务和责任。各级政府要下大力气做到这一点,吸引优秀人才进入高校教师的队伍,并保证高校教师能安心从教,使其整体素质提高。

  5.修改和完善相关法规

  现行的《实施办法》中对副教授职务或有博士学位的人员申请认定高等学校教师资格,其教育教学基本素质和能力考察以及普通话水平测试不作规定,那就意味着这些新进的教师都不需要接受岗前培训,使得岗前培训形式化。同时还应增加高校教师资格证书的有效时限,促使教师能够不断地接受各种新知识、理论和技术的教育和培训,发展与时代和教育相适应的教学能力。

  一、课题的提出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现实需要

  自 年以来,我国的高校扩招,高等学校在毛入学率上的趋势呈逐年上涨。 年的高等教育占全国毛入学率的 15%,根据特罗教授的高等教育三阶段论,我国高等教育至此实现了从精英到大众的成功转型。统计公报指出,所有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 3167 万人,毛入学率达到 26.9%。我国在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上所提出的目标是到 年达到 36%,并且计划在 年的《教育规划纲要》完成之际,达到 40%的毛入学率。 一般来说,高校的扩招存在其合理性和必要性。高校扩招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教育公平,使高等教育从精英化的少数人的特权变成了大众化的多数人的权利,使更多的学生圆了大学梦。然而,尽管高等教育扩招从宏观的国家与社会层面来看是利大于弊,但在扩招政策的实践过程中,其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其中,备受关注的便是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下降的问题。

  正所谓“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提高教育质量,教育的快速发展,教师是关键。当前,高等院校的教师普遍趋于年轻化。因此,青年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如何,不但直接决定着高等院校的教学质量,也决定着我国高等教育在未来数十年的综合质量。正因为青年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因此,必须对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给予百分百的关注和重视。

  2.提升高等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现实需要

  据教育部统计的数据显示,一方面,教师的年龄结构趋于年轻化,另一方面,35 岁以下的教师在高校教师队伍中成为主力选手。青年教师人数的上涨可谓是给高校的师资队伍注入了新鲜又具有活力的血液。首先,他们思维活跃,与学生的年龄差小,能够在短时间内融入学生群体,易与学生建立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其次,青年教师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接受新信息的速度快,具有创造力等。然而,优势并不能掩盖不足。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高等学校的师生比严重失调,教师队伍急需扩大,特别是许多新建本科院校为了解决师资不足,使得大多数年轻教师刚刚毕业就走进教室讲课,教学经验和教学实践都比较匮乏。另外,青年教师,尤其是毕业于非师范院校的教师,由于在学生阶段缺乏系统而全面的有关高等教育教学方面的相关培训,因此对于教学理论、教学技能、教学方法等方面的知识十分不足。除此之外,青年教师的心理压力大,导致青年教师的角色转换慢,缺乏敬业精神等等,因此就导致了青年教师的一个通病,即教学能力不足。

  3.终身教育与学习型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 1972 年的“学会生存”大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十分强调人类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从而强调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在十六大报告中我国也明确指出要普及终身学习,建设学习型社会。

  教师肩负着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无论是对学生的发展、学校的发展还是教育的发展,教师都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甚至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和未来,正因为教师肩负历史重任,教师应当在终身学习的践行中成为先行者。终身教育与学习型社会要求教师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不断提高业务水平与

  教学能力,以此高质量地发展自己,高质量地培养学生,高质量地推动教育

  二、文献综述

  (一)核心概念界定

  1.青年教师

  青年教师是指从事高校教学和管理工作的年龄在 35 岁以下的年轻教师群体。

  2.教学能力

  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指教师在教学前组织教学内容、丰富教学资料、设计教学方法,以饱满的热情及精力投入到教学工作;在教学中调控整个教学过程,转化书本知识、操作教学设备、灵活应对教学过程中的突发情况、规避教学失误;在教学后进行自我总结与评价、教学回顾与反思的`,以完成教学目标的贯穿于教学前、中、后三个阶段的能力。即,教学的组织与设计能力、教学创新能力、教学调控与实施能力、转化知识的能力、技能操作的能力、随机应变的能力、自我评估的能力、教学反思的能力。

  (二)国外研究现状

  通过在读秀学术搜索上以“Teaching ability”作为关键词进行索引,搜索国外教育学科领域内有关教学能力的研究总共 6409 篇,其中明确以“Teaching ability”为题的总共 159 篇,最早的研究是 Courtis,S.A.在 1921 年发表于《Education Review》的《Standards ofteaching ability》,然而,因其年代久远,笔者在数据库中并未找到文献原文。笔者在读秀学术搜到的最近一篇以“Teaching ability”为题的研究是 Judith Hollenweger 于 年发《Prospects》上的《Teachers’ ability to assess students for teaching and supporting learning》。

  国外针对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学能力的构成。不同国家的教学能力和不同时期的教学能力构成是 不同的。在日本,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 年,提出了面向新时代教师培 养的改革策略,指出教师应具备的能力有:站在全球的角度行动的能力;在变化 的时代生活的能力;外语表达能力及操作计算机的能力;通过应用力和创造力来 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道恩·哈马克(DonHamachek)提 出教师在课堂上应必备的能力和素质:灵活、换位思考、个人感觉、实验态度、答疑技巧、学科知识、确定测试方案、帮助并欣赏学生、随和。芝加哥大学曾 通过调查,提出了作为一个好教师的基本特征:精心规划和安排课程,按流程展 开课程的能力;对学生给予肯定的态度、重视与学生交流的能力;通过提出问题,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上活动,捕捉学生是否对教学活动积极参与的能力;通过批 阅试卷或审查论文,给学生提供反馈信息的能力。

  第二,教学能力的培训模式及提升策略。目前,英国和其他西方国家对教师 的教育采取单独的学程模式、集成模式、一个三阶段模式的培训,来锻炼并提升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教师教学能力。单独的学程模式是以教师教育课程为基础,相 对应地开设多元文化教育课程,以提高教师的多元文化知识与创造能力。集成模 式是指不改变教师教育课程框架,只是重新组织课程内容,将相关材料和经验进行整合,使教师能从不同族群的角度看待事物,掌握多元文化教育要求之下的教学方法和对策。Baker 的三阶段是以总结多元文化背景下教师培训的研究为基础 来提出的。三阶段即:学习、发展和参与。美国高校经常采取以下措施:设立教

  师培训中心;充分发挥导师制的作用;实行校对校的教师合作进修项目;注重教育技术的培训;组织各种团体活动;关注教学技能的提高。

  (三)国内研究现状

  在读秀学术搜索上,搜索国内教育学科领域内有关教学能力的期刊论文 总共 10628 篇,其中首次在文章中提及“教学能力”这一术语的是黄慶生在 1951 年发表的名为《一篇很不好教的课文——“背影”》的文章。

  以“青年教师教学能力”作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总共有 105 篇相关文献, 其中包括 77 篇明确以“青年教师教学能力”为题的文献。最早研究青年教师教 学能力的文献是发表于 1991 年的《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三个步骤》,但 作者主要以中小学教师为研究对象,可见,大学教师,尤其是大学青年教师的教 学能力在当时还没有得到人们的注意。关于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研究,只有在近三四年才引起人们的关注,最近一篇发表于中文核心期刊的相关文献是《高校青 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机制探析》,主要是从外部机制来探讨的。尽管有关大学青 年教师教学能力的研究为数不多,但研究数量呈逐年上涨的趋势,由此可见高校 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程度。

  根据现有文献的收集、整理和阅读,对我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研究主要总结为以下几方面:

  第一,教学能力的分类或构成。

  第二,高校青年教师队伍的现状及其教学能力存在的问题。

  第三,影响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因素。

  第四,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措施及对策。

  总结国外与国内在该研究领域内的研究情况可知,其共同之处在于都将教师的教学能力细化为多种具体的能力,以多元化、多视角的方式分析其具体的类型与结构,避免了对教学能力结构理解的固化,以及对教学能力结构的研究单一化。 另外,都针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制定了相应的培养措施及提升策略,由此可见,国 内外不仅在理论层面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同时也在实践层面制定了相应的政策与 措施来保障和推动培养教师教学能力的顺利进行。

  然而,正如笔者在前文提及,不同国家、不同时期对于教学能力的理解与研究并不是相同的,在培养与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方面所取得的效果也是有所差别的。一方面,从教学能力结构这个角度来看,中外的区别在于,国内基本上是在教学与学术的场域内将教学能力细化,比如我国学者普遍将教师的教学能力分为:教学的设计能力、教学的实施能力、教学的研究能力等。而国外的学者对于教学能力的划分则是内外兼有型,所谓的内外兼有即指既有教学与学术领域内的能力,也有教育域外的能力,如国外一些学者认为,教师的教学能力也应包括同理心和抗压素质等。也就是说,国外强调的是教师教学能力的多样性与延展性,注重的是教师教学能力纵横交错式的发展。国内强调的是教师教学能力的针对性与深入性,更加注重的是教师教学能力在本领域内的纵向发展。

  三、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

  1.提高高校青年教师的个人发展及专业发展,以适应变化多端的社会需求以

  及满足不断提高的高等教育的需要。

  2.完善与革新当前的

  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训与提升机制,最大程度地使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

  3.促进高等教育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

  1.有助于深入理解教师教学能力的概念及构成。

  2.有利于促进高

  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理论的繁荣和发展。

  3.有助于对“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此观念的全新诠释。

  实践意义:

  1.教师层面。为青年教师发现自己教学能力的欠缺之处并为此进行自我教育提供帮助。大佬们都在玩{精选官网网址: www.vip333.Co }值得信任的品牌平台!

  2.学校层面。为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制定合理且行之有效的政策提供支持。

  3.教育层面。为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提供最根本的措施。

  四、研究思路、方法

  (一) 研究思路

  本研究是在中国高校教师的年龄结构逐渐趋于年轻化的背景下,按照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调查——分析影响教学能力因素——提出对策与建议的逻辑顺序,介绍文章的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概述文章创新之处。

  首先,对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概念进行界定,以及对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调查得出我国现有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特征。

  其次,从青年教师、学校、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三方面的影响重点进行分析。从理念层面与制度层面分析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影响因素。

  最终得出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背景下现在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现状,提出有利于提高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合理化对策建议。

  (二) 研究方法

  1.文献法

  文献也被称为历史文献,是对相关资料的收集和分析,从中筛选有用的信息, 以达到某种目的的研究方法。它要解决的是如何在繁多的文献资料中选择一个合适的话题,并分析这些数据,进而做出恰当的使用。它是搜集资料最基本和最广泛的方法。查阅有关教学能力的专著和文献,检索中国知网、维普数据网、EBSCOHOST全文数据库、读秀学术搜索、万方学位等相关网站的内容,收集国内外关于教学能力的相关资料,然后对这些资源再进行阅读、筛选和整理,从中梳理出关于教学能力的研究现状和现有的理论成果,为文章提供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对本文要研究的教学能力的概念及内涵进行界定,明确本研究要调查的教学能力现状的具体内容。从整体上把握其核心思想,了解其研究的各个方面以及研究的进展、程度,找出空缺点或研究不足之处,以备不断完善。

  2.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法也被称为“书面调查”,或称“充填法”。是以书面的方式搜集所

  需材料的调查手段。是以向调查对象征发表单,填补相关的建议和意见,以此间 接获取信息和材料。调查问卷有代填式和自填式两个类型。代填式分为电话和访 问两种;自填式分为直接发送、报纸调查和邮局邮寄三种。问卷为结构型问卷,针对青年教师这个调查群体,将问卷设计为两种类型,

  主要包括两大部分:

  (1)教师的基本情况,如学历、教龄、职称等

  (2)主体部分:

  由封闭式问题(选择题),主要涉及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师对教学能力的态度等; 问卷回收后,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修改或补充,并请相关老师进一步矫正,最 终形成正式的调查问卷,针对被调查学校的相关对象进行发放。

  3.访谈法

  访谈法也可称面谈法,是指通过采访者和受访者面对面交谈来获取被访对象的行为和心理。访谈有正式访谈和非正式访谈之分。本研究主要采取非正式访谈,访谈对象主要由校或院领导、个别青年教师组成。

  五、创新之处

  1.从教育法律法规及政策的角度分析对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影响,比较全面的总结出影响因素;

  2.从个体、学校、教育法律法规政策三方面分别提出对应的教学能力提升策略。

  3.采用实践调查的方法分析预测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与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协调发展。

  六、研究内容

  1. 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现状调查

  1) 选取西安外国语大学的青年教师作为调查对象,制作调查问卷,发放问卷并统计。

  2) 采用非正式访谈的形式,对较好联系的个别领导则采取邮件或电话的谈形式。收集谈话内容。

  2. 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1) 青年教师个人因素择业心态与教学热情

  教师道德与责任心知识结构与转化能力

  教学反思与自我发展动机

  2) 学校因素

  重引进轻培养的培养形势

  重科研轻教学的考核评价机制

  欠缺有效的激励助长机制

  缺乏有效的教学工作管理与监督

  校风及教师群体的集群效应

  3) 教育法律法规与政策因素

  列举相关教育法律法规

  列举教育政策

  非常感谢我院给的这次学习机会,也感谢在本门课程中付出辛勤劳动的叶志明、郑用琏、姚小玲、李尚志等老师的精彩讲课。大佬们都在玩{精选官网网址: www.vip333.Co }值得信任的品牌平台!

  刚开始在选课网络上看到“高校青年教师素质培养与教学能力提升”这门课程的时候,它便引起了我的注意。作为一名青年教师,虽然入职的时间已有7年多,但是得到前辈的指导和此类学习东西并不能满足我自身的成长需要。“七年之痒”也让我步入职业倦怠期,为了更好的职业发展选择了本门课程。学完全部课程后自己收获很多,感慨也很多,由于篇幅所限只能略述一二。

  一、课程主要内容

  两个月的课程转瞬即逝,中间由于网络的原因还停了20天的课。但老师们的精彩表现令我念念不忘,最终利用业余时间完成了60%以上课程的学习。

  第一至四节是上海大学的叶志明教授主讲的《如何当好一名高校教师》;第五至八节是华中农业科技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的郑用琏教授主讲的《课堂的磁力来自哪里——浅谈驾驭课堂的动力与能力》;第九至十一节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姚小玲教授主讲的《如何讲好一门课》;第十二节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数学的李尚志教授主讲的《案例教学法——通过有招学无招》;第十三节至十六节的内容时《课堂教学气氛掌控方法》。

  以上便是您讲课的大致内容。

  二、学习效果与心得

  本学期转瞬即逝,《高校青年教师素质培养与教学能力提升》也即将画上句号。对于所选的这门课程,我觉得十分的有价值。五位老师的讲解各有千秋,本人从中吸取了不同营养,在此再次对各位老师表示深深的感谢(外加鞠躬)。

  本人想详细谈谈第九至十一节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姚小玲教授主讲的《如何讲好一门课》的学习心得。

  首先,通过这门课程,让我懂得了许多以前在讲课的过程中忽略了的以及不知道的东西,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我知道了讲好一门课对各种基本功的需要及配合,即要上好一门课需要在特定的情境下借助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等艺术表达工工具针对所讲课程的一个问题发表的见解,抒发真情或感召学生的信息交流方式。我还知道了教师如何与学生达成共鸣,以及如何解决口语运用的问题,如何运用态势语,同样的一句话用何种方式表达出来学生更爱听,授课效果更好。如何选择讲课时表达的方式方法等是非常有价值,非常实用的问题,让我知道如何在以后讲课过程中熟练运用这些问题,使自己的每一堂课更成功。

  [摘要]青年教师是学校发展的未来和希望,为青年教师的成长和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是学校的责任和使命。面对当前的严峻形势,高校青年教师在培训过程中提升实践能力已成为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尤其是高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课题。实施教师实践能力提升计划,鼓励教师深入基层,到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生产一线进行实践锻炼,积极组织各学科教师参加社会考察调研活动,丰富感性知识,提高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才能实现学校教师队伍整体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高校 青年教师 实践能力 提升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02-0115-01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强教育,师资是关键一环,尤其是青年教师,是学校发展的未来和希望,为青年教师的成长和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是学校的责任和使命。有什么样的教师才能教出什么样的学生。当前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社会的突出问题,面对当前的严峻形势,高校青年教师在培训过程中提升实践能力,已成为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尤其是高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课题。

  一、当前教师培训的现状

  毋庸置疑,学术能力和学术水平的提升是高校教师的治学根本,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对教师的实践能力已有了更高的要求,光有理论不重实践已不能满足教学需要。目前,许多地方教师接受的培训过分按照学科逻辑确定培训内容,这种培训内容面面俱到,往往学科意识较强,缺乏问题意识,缺乏对培训内容的实效性规划,培训内容存在与实际情况脱节的现象,理论要是不与实际相结合的话,教学也便成为了一味地填鸭。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已由过去的学历型转向全能实用型。部分大学毕业生由于不能达到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而被拒之门外,那些在校的大学生,面对着如此巨大的就业压力,一筹莫展,不知所措。从教师这个环节上想对策,就要求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用自身的实践能力来熏染和影响学生,在理论中严谨地结合当前的社会发展脉动,让学生走出校门以后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融入到工作角色中去,这是一项重大的工程。青年教师能更为快速地与社会接轨,想法设法地让青年教师下去实践已成为一个迫切的任务。

  二、青年教师实践能力提升的有效方法

  实施教师实践能力提升计划,鼓励教师深入基层,到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生产一线进行实践锻炼,积极组织各学科教师参加社会考察调研活动,丰富感性知识,提高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一)社会实践

  35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必须具有本学科领域社会实践经历,鼓励、支持青年教师通过挂职、兼职和项目合作等形式到企业、政府机构、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从事与本学科密切相关的实践工作和研究工作。青年教师评聘上一级专业技术职务必须具有本学科领域的社会实践经历。以鞍山师范学院为例,多年来,学院把学科建设作为学校发展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几年来,依据国务院学位办学科建设改革方案精神及辽宁省学科建设工作指导意见,设立10个学科为校级建设学科,即:“应用数学”“有机化学”“思想政治教育”“中国古代文学”“体育人文社会学”五个学科为重点建设学科,“专门史”“课程与教学论”“英语语言文学”三个学科为重点扶植学科,“凝聚态物理”“文艺学”两个学科为一般建设学科;设立5个学科为院系共建学科,即“企业管理学”“艺术设计学”“计算机应用技术”“体育教育训练学”“职业技术教育学”;设立3个学科为系级建设学科,即“新闻学”“音乐学”“会计学”。而这些专业的建设极易与社会各行业相结合,为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提供了有效的门径。

  (二)校内实践

  仍以鞍山师范学院为例,鼓励35周岁以下青年教师参与校内管理实践,创造条件支持青年教师到机关兼职锻炼或开展学校管理项目合作研究。落实《关于加强综合导师队伍建设的规定》和《关于加强兼职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规定》,严格执行以来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必须具备两年兼职辅导员工作经历的规定。

  (三)校外挂职

  学校积极创造条件,每年选派5~6名担任副处级或正科级教学科研管理岗位职务的优秀青年教师,到国内高水平大学的教学科研管理岗位挂职,学习先进的办学理念和管理模式,拓宽管理视野和思维模式,丰富工作经历和工作经验,提升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丰富感性知识,开阔教师视野,很多活动内容直接成为课堂教学的丰富材料,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教学效果。

  作为促进社会变革和发展的新动力,中国大学面临时代的严峻挑战,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术水平,提升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青年教师队伍,才能实现学校教师队伍整体的可持续发展。

  高校行政管理执行力提升对策研究的行政管理论文

  1.高校行政管理执行力提升目的

  执行力实质上是中层执行者对决策方案理解并组织实施的能力,高校行政管理执行力概念“执行力”最初用于企业管理中,是执行者个人素质和个人修养的内涵所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及高等教育的不断改革与创新,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性质要求其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执行能力,“执行力”巳被广泛应用于政府部门及事业单位。高校院系办公室作为学校的一个窗口,需要拥有按质按量地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才能更好地服从服务于高校的各项工作。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系统流程,在学校与学生、学校与社会进行沟通和联系中起着桥梁和中介的作用,合理利用现有资源并使之产生最大效能。

  第一,对于高校来说,院系级的教学行政管理机构应在国家或地方的教育方针政策指导下,在部门主管的领导下,制定学校的战略决策,协助部门主管做好院系办公室的行政事务以及有关管理工作。行政管理“执行力”从实现学校的战略性长远目标出发,宣传贯彻学校工作精神,协调合作工作部署的实践,保证曰常工作的正常运转、组织实施、贯彻执行,培养良好的执行能力。高校行政管理执行力巳成为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如果高校行政管理人员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就无法实现学校的长远目标和战略规划。

  第二,随着高校改革的不断发展,对执行能力培养的要求越来越高。并随着高校规模及办学功能的扩大,在部门内部及部门之间的执行力发挥中都是不可或缺的,高校行政管理正朝着综合性逐步增强的方向发展。正确认知自身的价值和作用,确保高校正常运转,提高素质修养,在学校发展中处于重要的地位。可以说,高校行政人员必须能切实分析自我,提升执行力,作好一个沟通校院、服务师生的中间桥梁,才能有效提高管理水平,保证工作质量与成效。

  第三,高校行政管理部门是集行政、教学、科研等工作的综合管理机构和办事部门,并不断向各个方面延伸。体现在具体工作上就是集综合性、服务性、协调性、繁杂性于一体,直接关系到高校工作的进展,在高校管理系统中处于中心枢纽位置,是桥梁和中介作用的重要实施者。因此做好高校行政管理是当前校院两级管理的新模式下的关键,担负着推动目标和计划进行的责任,是学校面临的最大问题。适当地讲究方法技巧,充分放大执行力的效能,善于承上启下、协调左右、帮助学校建立和维系自身利益的竞争优势。

  2.影响高校行政管理执行力的主要因素

  高校行政管理执行力的高低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要求行政管理人员工作时要注意掌握分寸,减少受到内外部条件的制约。行政管理人员更需要联系内外,遵守国家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管理效能、管理政策与法规等。内部因素主要有本校的管理体制、人员素质、管理模式与方法以及管理组织机构等。只有具备了良好的执行能力,才能通过改革内部管理模式与方法,拥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充分利用外部条件,提高工作成效,实现学校目标。

  第一,高校的管理体制不断改革和完善,职业素养对执行能力培养的要求越来越高。但因地方水平、历史因素及内部资源的限制,决定了其必须用多种方法处理多种事务,大部分高校的管理还是处于粗放状态。必须要积极主动的参与制定工作目标与计划,改善缺乏主人翁精神,办事拖拉、态度冷漠的风气。把握现实工作进展状况,改善技能落后,操作现代化办公设备能力较差的局面。及时发现问题并总结和反馈信息,将新技术、新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第二,高校属于事业单位的管理范畴,行政管理人员具有特殊性,必须要理论与实践并重。形成管理制度、政策、流程的适应性和可操作性,统筹安排,合理布置参与组织策划。改善获取信息的方式限于传统化的现象,增强思辨和表达能力,将学校利益与自身利益产生共鸣,提高管理和执行水平。从教学、科研出发以服务于师生、服务于社会为目的出发,增加对外交流与联系,形成科学、合理、高效的管理机构。

  第三,针对管理机构的设置模式职责不明、权责不清的现象,要规范操作,高标准、严要求。高校管理机构的设置应围绕学校的发展、中长远目标进行,积极探讨工作方式、方法。如果管理机构权责划分不明,就无法保证信息渠道畅通,导致办事烦琐、困难,工作难以开展。避免领导制定的一些工作方案在执行过程中力度越来越小,严重影响到行政执行力提升的现象。

  3.高校行政管理执行力提升对策

  第一,执行能力的提高,并不能一激而就,需要建立完整的行政管理体系。规范运行机制,明确任务的执行顺序、关键点和侧重点,是一个组织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有力保障,并以此为目标来把握做事的方向和进展情况,保证目标实现,做到“有章有循,有规可依”。

  第二,建立完整的行政管理体系,尽量避免院系领导的目标计划在执行过程中出现标准渐渐降低乃至走样,建立适合本校发展的规章制度,弄清楚领导的指令,约束并指导教职员工开展工作,避免一知半解就开始埋头苦干。逐步完善制度,从正反两方面不断积累经验。坚持科学合理、量化考核,使高校行政管理成为一个多层次、多因素的综合体,以实现创新管理、优化政务,提高行政效能。

  第三,制度的内容要清晰,使其有助于发展自身的职业能力,职责、权利要清晰,端正态度,自我培养,奖惩要分明,不断学习、求实创新。高校行政领导者必须做到从自身抓起,提高自身的执行能力,规范执行。吸收新的知识,建立健全高校的教育、教学制度,不断地学习,为教学、科研更好的服务。

  运动员比赛中的心理控制能力提升研究论文

  近代网球运动起源于英国,在欧洲地区开展已有200多年的历史,网球文化底蕴深厚。约1885年该项运动传入中国,由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政策、体制环境等诸多因素制约,网球运动在我国的发展还较为缓慢,直至90年代后期,随着国家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我国部分省市接连不断的引进些高水平的国际赛事,同时也积极承办低级别的职业网球赛事,这为国内职业网球运动员提供了一个宽松、良好的竞技平台,开启了我国网球运动发展的快车道,尤其是女子竞技网球发展迅猛,在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上,李婷/孙甜甜组合历史性的摘得中国奥运会上的第一块金牌,2006年郑洁/晏紫在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中夺得中国选手在四大满贯赛的首冠,亚洲一姐李娜更是在2011年和2014年勇夺法网和奥网两座大满贯单打冠军,然而男子网球却一直保持沉默,表现平平,不尽人意,这与经济投入少、高水平参赛机会少、教练员的经验有一定的关系[1].

  网球运动是一项具有击球位置的精确性、比赛阶段的控制性、比赛结果的不确定性、外界环境的抗压性等特点的运动项目。从运动训练的角度来看,依据田麦久教授的《项群理论》,网球项目属于技能主导类隔网对抗性项群,在此项群中运动员竞技能力各决定因素作用的判别中,强调身体素质、技战术因素起决定性作用,身体形态、机能、心理、智能起着重要作用[2].然而在当今的职业网球比赛中,对心理因素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根据笔者查阅的大量文献,大部分数据表明,心理因素左右比赛结果的比重多达50%以上,甚至有些学者认为比赛的胜负80%与运动员的心理素质有关。原因可从以下两点来理解,其一,从运动员的成才体系看,对于职业网球运动员而言,他们一般都经历过基础阶段训练、专项提高阶段训练、最佳竞技阶段训练和竞技保持阶段等不同阶段的科学系统的训练,技战术水平达到相对稳定的状态,技术层面的差异不大,再加上有完整的竞赛体系作为保障,导致运动员的体能、技战术差距日益缩减;其二,从运动员的竞技状态看,因网球比赛结果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在比赛中,你会常常看到排名低的运动员往往能战胜高排名的选手,也就是说当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出较好竞技状态,有专注的注意力和高度的自信心,技战术水平的发挥会超于寻常,这时能彻底击溃对方的心理防线,最后取得比赛的胜利,这还要归功于心理因素。因此,很有必要加强对运动员的心理训练,李娜退役前所取得较高成绩要得益于其教练卡洛斯在心理层面的有效指导。运动心理学是主要侧重于研究竞技运动训练和比赛中的心理现象,尤其是专业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及变化[3],文章基于体育心理学原理,拟对职业网球运动员竞技过程的不同阶段中的不同心理表现进行探讨,提高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的心理控制能力,从而获取较好的比赛成绩。

  一、运动员的参赛动机

  网球运动员参赛动机可分为内源性动机和外源性动机。内源性动机主要包含运动员能胜任的动机、成就动机以及接受挑战的动机等;外源性动机则包括获得物质和精神奖励、比赛任务、教练员、家庭、社会期盼等外部环境的压力引起的运动动机[4].网球运动发展至今,现已形成一项高度职业化、现代化、商业化的运动项目,职业运动员生存的唯一来源就是依靠比赛奖金,由于赛事密集程度大,运动员要长年奔波于世界各国参赛,衣食住行、训练费、教练费等等都需要一笔巨大的开销。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在国际男子网球组织机构(ATP)注册的现役职业运动员约为5800人,排名在前100位的运动员依靠良好的比赛成绩,有较多的奖金及广告代言作为收入,生活完全富足,在100-200名之间的运动员收入与支出相抵,勉强能维持生活,然而排名在200名开外的运动员则需要自负亏盈,奖金收入远远不抵开支。虽然我国的网球竞赛体制正在往市场化方向改革,但目前仍以体制内为主,一切费用都由当局买单,有时会产生运动员参赛态度不正、训练不刻苦等弊端。因此,运动员在参赛的行为动机中,必须要有清醒、客观、理性的认识,参赛动机过强或过低都将会对比赛结果产生不利影响,只有保持适当的参赛动机、内源性和外源性动机的有效结合,才能有效的调节运动员赛前状态的焦虑及唤醒水平,提升运动员的最佳竞技表现,从而取得比赛的胜利。

  二、运动员赛前状态的心理特征

  焦虑状态:李维等人于1995年提出“焦虑”概念一词,它是指个体在担忧自己不能达到预期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而感到自尊心受到持续威胁下而形成的一种紧张不安、并带有惧怕色彩的情绪状态。在网球比赛开始前期,通常会先进行抽签仪式形成整个赛程的对阵表,有的运动员如果碰到种子选手,有可能会首轮直接出局,如果抽到水平接近的选手,对整个比赛来说也是极有压力的,因为在后面轮次的比赛竞争会越来越激烈。在职业网球竞赛中,一般都采用淘汰赛制,输一场比赛就得打包回家,加上网球比赛没有时间限制,且多数比赛在室外进行,容易受天气因素影响,运动员只有在球员休息室等待侯场,期间会对比赛结果产生各种心理,比如“我一定要打好这场比赛,否则就对不起教练和家人”、“万一我输了比赛怎么办?如何面对她们?”,这无形之中给自己增加了不少压力,在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的双重应激下,运动员就会产生焦虑,这种焦虑状态主要对运动员的生理和心理双方面造成影响。

  如在生理上,会引起运动员大脑神经系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致使体内肾上腺激素分泌增多,肌肉紧张,身体不协调,呼吸急促,尿频等;在心理上,使运动员心生杂念,注意力难以集中起来,情绪起伏大,很难完成有效的击球质量,击球的预判和脚步的启动能力会大大下降。

  三、运动员赛中过程的心理特征

  运动员的心理素质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共同影响着运动员的心理稳定性,其中外在因素主要有比赛规模、场地类型、裁判员的判罚、观众、实时比分、天气、外界舆论等,内在因素主要是运动员的参赛动机、内在实力、态度等,其特征包括:认知特征、情绪特征、意志特征和个性心理特征[5].在网球比赛过程中,心理素质的稳定性变得愈发重要,因为一场职业网球比赛时间少则1-2个小时,多则可长达3-5个小时,在此看来,良好的体能是网球比赛的基础,赛场上技战术水平的表现背后折射出的是运动员之间智慧的博弈、意志品质的较量,但起关键作用的却是心理素质的调控。

  (一)内部心理特征

  唤醒水平:唤醒水平又称激活水平,它是指机体总的生理性激活的不同状态或不同程度,是由感觉兴奋性水平、腺和激素水平以及肌肉的准备性所决定的一种心理和生理活动的准备状态。唤醒水平的研究在运动心理学的研究中颇为重要,因为它与运动员在比赛中的发挥水平和运动成绩有着直接的关系,倒“U”型假说理论指出,唤醒水平与运动成绩呈倒“U”字型的关系,即人处于较低唤醒水平时,工作效率较低;处于中等唤醒水平时,工作效率最高;处于较高唤醒水平时,工作效率下降[6].在比赛开始开局阶段,运动员要以适当的速度来适应比赛的对抗与节奏,充分调整机体的运动能力,克服外界环境的干扰,做到注意力集中、身体协调、肌肉放松,保持中等程度的唤醒水平,才能在比赛中掌握主动权。然而“黑马现象”在网球比赛中司空见惯,譬如在2015年深圳ATP网球公开赛上,来自中国上海的小将张之臻,年仅18岁,从资格赛杀出重围,连胜三场晋级正赛,然而最终遗憾止步16强,论排名、比赛经验、竞技水平他都不占优势,正是他在比赛当中能尽早的唤醒机体的工作能力并能维持下去才有了胜利的果实。

  (二)外部表现

  1.个性特征

  不同的运动员在赛场上有着不同的个性特点,且有的网球运动员在赛场上的个性特征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场下的生活性格特点,文章从现今网球三种不同打法类型球员中归纳出三类不同的个性特征。第一类打法类型为发球上网型,此类型的球员一般特征为身材较为高大,发球占优势,但是移动能力较弱,击球意识坚决、果断,战术思维简单明确,短时间内取分是他们的终极目标;第二类是底线型选手,此类可再分为底线进攻型和底线防守型,前者的个性特点为脑海里只有进攻、进攻、再进攻、直到拿分的意图,战术执行明确,而后者的个性特点为以防守为主,在比赛过程中不会轻易冒险进攻,在防守中寻找机会或靠对方主动失误得分,前者类型典型代表球员有小威廉姆斯、莎拉波娃等,后者典型代表则有四巨头之一的穆雷;第三类是全面型选手,其个性特征为技术无缺点,头脑清醒、表现镇定,攻防两端转换效率极高,如今已35岁高龄的费德勒和现世界第一的德约科维奇都属于此类打法。

  2.情绪特征

  情绪是人的各种感觉、思想和行为的一种综合的心理和生理状态,是对外界刺激所产生的心理反应,以及附带的生理反应[7].网球运动员在场上的情绪特征主要体现为面部表情、语言表达、肢体行为三个方面。在面部表情上,有的运动员的面容异常紧张激动,这种激动是负面、不积极的,比赛中表现出急躁、焦急、不自信的情绪,相反有的运动员表现为沉着、冷静、有自信;在语言表达上,大部分运动员在场上都会通过语言的自我激励来给自己增加一份自信,一定程度上间接削弱对方的.自信心,让自己离胜利再迈进一步;在肢体行为上,经常会看到运动员的急躁、冲动情绪,易出现摔球拍、对球出气、大声怒吼、对裁判员罚不满等消极现象。

  3.意志品质意志品质是以个体意志行为为特点构成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总和,不同的运动员意志品质是不尽相同的[8].网球比赛犹如一场马拉松比赛一样,比赛时间相对较长,需要顽强的意志力和不抛弃、不放弃的拼搏精神才能赢取最后的比赛。没有顽强的意志品质会导致运动员产生消极情绪,引起无心比赛、厌赛,严重影响技战术水平的发挥。

  四、运动员赛后的心理特征

  在比赛结束后,双方运动员都要经历相互握手示意、和裁判员握手及向观众致意等礼仪性过程,这是运动员基本的职业道德和内在素养。众所周知,竞技网球比赛是激烈的、残酷的,有赢的一方必有输的一方,双方运动员要以平和、互相尊重的心态看待比赛的结果,赢的一方要在接下来的比赛再接再后,输的一方不要气馁,回去总结经验,进一步提高。运动员有责任也有义务在媒体面前给广大电视及现场观众树立一个良好的职业道德形象,传播好的网球文化。

  五、结束语

  在现代网球比赛中,运动员不仅要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全面的技战术水平、充沛的体能、快速攻防转换的能力及对比赛节奏的控制能力,更要有稳定的心理素质。大量实践表明,运动员的心理素质是可以通过强化训练来改变的,教练员要根据运动员在场上可能会出现或已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采取有针对性、专门性的心理训练,提高运动员对心理素质的认知水平,从而使运动员在场上获得较好的唤醒水平,达到最佳的竞技状态,最终取得比赛胜利。

  参考文献

  [1]陈建强。网球学与练[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10.

  [2]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23.

  [3]季浏。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

  [4]裘鹏,张春利。网球运动员竞赛心理的影响因素及心理训练方法初探[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3(1):117-118.

  [5]马晓刚。我国优秀少年网球运动员的义理特征研究[D].吉林体育学院,2012.

  [6]赵雪敏,王新宝。唤醒水平对网球运动的影响[J].九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120-122.

  [7]冯加付。心理因素对网球运动员发球的影响[J].价值工程,2011(5):313-314

  [8]邢,丁,樊朋志。影响网球比赛运动员成绩的心理因素分析[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3(12):47-49.

  ★ 论高校排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的有效性论文

  ★ 提升高校青年教师能力策略研究-论文

  ★ 高校行政管理研究论文

  ★ 计算机网络可靠性提升研究论文

  ★ 理工科高校公共美术教育研究论文

  ★ 高校体育教学实验研究论文

  ★ 高校体育俱乐部制研究论文

  ★ 体能训练作文大佬们都在玩{精选官网网址: www.vip333.Co }值得信任的品牌平台!

  ★ 提升播音主持的亲和力研究论文

  ★ 高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建设研究论文

高校乒乓球运动员提升体能训练的研究论文

高校乒乓球运动员提升体能训练的研究论文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