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信息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建成体育强国成为“十四五”时期的重要目标。市委十一届九次全会通过《中共天津市委关于制定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了“全面推进体育强市建设,深入实施全民健身行动,加强体育公园、健身步道等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冰雪运动,打造排球特色城市”的具体任务。国家体育总局、天津市人民政府也明确了“十四五”时期体育工作的目标。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天津工作提出的“三个着力”重要要求和关于体育“四个重要”的论述精神,按照中央和市委关于体育工作的重要部署,把握新发展阶段,树立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天津体育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体育在推进城市全面建设、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增强文化竞争力等方面的独特作用,结合“十四五”时期我市体育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制定本规划。
一、现实基础与发展环境
“十三五”以来,天津体育工作紧抓举办全国第十三届运动会的重大历史发展机遇,大力实施“全运惠民工程”,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完善,竞技体育实现新突破,后备人才培养得到优化,体育产业稳步发展,体育竞赛提档升级,体育科教成果显著,体育文化蓬勃发展,基本实现预期目标。
(一)“十三五”发展成就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日趋完善。以举办第十三届全国运动会和第七届全国残运会暨第十届特奥会为契机,大力实施“全运惠民工程”。截至2020年底,体育场地总面积3728.9万平方米,总数量28016个,“十五分钟健身圈”初步形成。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2.6人,各级各类体育社会组织5000余个。群众性体育赛事和健身活动蓬勃发展,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45%,城乡居民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率保持在92%以上,位居全国前列。运用新媒体、互联网等普及推广科学文明现代健身方法,多元化科学健身指导体系初步形成。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广泛开展的居家健身、线上赛事等全民健身活动在普及体育健身知识、丰富市民体育文化生活、增强人民体质方面发挥出巨大作用。
竞技体育实现新突破。第31届里约奥运会,我市24名运动员参加8个大项16个小项比赛,取得3金1银2铜的优异成绩。第十三届全国运动会,我市共获得19枚金牌、17枚银牌、27枚铜牌,取得历史最佳成绩,实现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闫文港在第十四届全国冬运会上获得钢架雪车冠军,实现金牌零的突破。“十三五”时期,我市运动员在国际、国内高水平比赛中获得金牌总数达100枚。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完善,在第二届全国青年运动会上夺得23枚金牌。天津女排实现中国女子排球超级联赛13冠。网球男子团体和女子团体项目历史性夺得第11个和第19个全国冠军,始终保持在全国领先水平。
成功举办第十三届全国运动会。实现场馆设施一流、竞赛组织一流、全运村一流、接待服务一流、新闻宣传一流、安全保卫一流“六个一流”的目标,赢得党中央、国务院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成功举办第十届残运会暨第七届特奥会。
体育产业发展呈现新活力。体育产业发展引导资金作用得到进一步凸显,累计支出引导资金2.297亿元,带动社会资本投资体育产业42.07亿元,对健身休闲业、竞赛表演业等9大类体育产业项目进行扶持资助,涉及体育产业项目120个。发行“体育惠民卡”,每年注册5万张。成功创建3个国家级体育产业基地、16个市级体育产业基地。体育彩票销售突破170亿元,为体育事业发展提供重要资金支撑。2019年天津市体育产业总规模达563.17亿元,增加值为164.47亿元,占当年全市GDP的比重为1.1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对外交流合作取得新进展。高标准承办中俄两国青少年冰球友谊赛,习近平总书记和普京总统现场观赛并为比赛开球。高质量推进“一带一路”体育交流合作,以天津高水平体育场馆为基础,以排球、网球等优势项目为依托,与意大利、印尼、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的体育部门和体育组织签署双边体育交流合作协议,天津体育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
体育改革成果显著。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联合开展体育赛事、促进体育旅游发展,搭建产业资源交易平台,完成蓟州国家冰上训练基地一期工程建设。深化“放管服”改革,完善事中事后监管。根据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天津市足球改革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等文件,完成足球协会改革,足球改革迈开破冰之旅。到2020年底,60个运动项目协会完成脱钩改革。完成市体育局机关和所属事业单位机构改革,新成立天津市冬季和水上运动管理中心、天津体育职业学院,在市体校设立中小学部。
体育法治、体育文化建设进步明显。以宪法、民法典、疫情防控相关的法律法规及现行有效的体育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和制度性文件等为重点内容,广泛开展普法宣传活动,大力提高依法行政、依法治体水平,推进法治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荣获2018年天津市精准普法“十大品牌单位”荣誉称号。积极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天津市体育彩票中心荣获第五届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体育文化繁荣发展,成功举办“国家荣誉—中国女排精神展”,天津市体育博物馆获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人数达21万人。
(二)天津体育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十四五”时期,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全球经济发展遭遇重创,世界体育秩序和格局发生重大转变。国内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社会大局稳定,党和国家将体育作为全面深化改革、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对体育工作的重视和支持愈加有力。在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健康中国、体育强国和全民健身战略深入实施,极大激发体育发展活力,体育供需两侧提质扩容迎来重要机会。但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和健康需求,天津体育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仍比较突出,体育工作合力尚未真正形成,整体格局需要进一步优化,外部环境需要进一步改善。全民健身战略重点领域和重点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竞技体育项目结构仍不均衡,核心竞争力不强;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短缺,体教融合机制尚未完善;体育产业整体规模偏小,相关配套政策出台滞后,体育消费潜力释放不足;体育发展仍面临深层次、结构性矛盾,体育创新能力与高质量发展要求还不相匹配,科技驱动机制仍需进一步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和服务能力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地位还不相适应,亟须从传统管理模式向创新管理模式转变。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纳入2035年远景目标,将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纳入“十四五”国家发展战略体系,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发展指明了方向,也赋予了体育事业新的使命和新的挑战。体育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中具有基础性、引领性和标志性的事业。我们要深刻认识体育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四个重要”的论述,锚定2035年建成体育强国的重大战略目标,科学谋划和构建“十四五”体育发展新格局。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天津体育事业发展的风险与挑战异常艰巨、使命和责任任重道远。天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体育工作,颁布《天津市关于推进体育强市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全民健身、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体育赛事、体育文化等10大项目工程,全面推进我市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体育需求。“十四五”时期是天津体育强市建设的重要奠基时期,要紧紧围绕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天津市情,加快形成在新发展理念指导下天津体育的新发展格局,主动更新体育发展理念,推进体育创新转型,破除制约体育发展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提升体育治理能力,在重点领域深化改革,努力实现天津体育高质量发展。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大佬们都在玩{精选官网网址: www.vip333.Co }值得信任的品牌平台!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的重要论述,以习近平总书记对天津工作提出的“三个着力”重要要求为元为纲,贯彻落实市委第十一届九次、十次全会精神,以建设体育强市为目标,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推动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改革为主线,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推进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努力实现天津体育健康发展、转型发展、升级发展、跨越发展,持续提升体育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二)发展原则
1.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体育工作的体制机制,坚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制度建设,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为实现天津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政治保证,为天津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建设和体育强市建设作出贡献。
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至上,把满足人民健身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体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不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把体育作为促进人的健康和幸福、社会和谐的民生事业来抓好,让体育成为天津市民的重要生活元素,在共建共享中增加获得感和幸福感。
3.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体育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以科技创新赋能天津体育事业发展,构建体育发展新格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创新管理和服务方式,不断探索都市型体育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完善体育多元化融合发展新思路,实现体育事业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4.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深化体育事业改革开放,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提高体育资源配置效率、持续增强体育事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坚持推进依法治体,推动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全民健身与竞技体育、传统领域与新兴领域的全面发展。
5.坚持系统观念。加强体育发展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遵循现代体育发展内在规律,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推动体育事业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相统一。
(三)发展目标
体育强市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全民健身、竞技体育、青少年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文化、体育人才队伍建设、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等领域实现更高水平发展,基本形成政府主导有力、社会规范有序、市场充满活力、市民积极参与、公共服务完善的体育发展新格局。
——全民健身水平达到新高度。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群众健身意识和身体素质进一步提升,群众体育工作的体制机制更加健全,人民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显著提高。到2025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平方米以上,每万人拥有足球场地数量达到1块以上;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保持在92%以上;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占户籍人口的48%;每千人社会体育指导员不少于2.7名;每万人拥有体育社会组织数达到3.3个;50%以上的乡镇街道体育工作达到“四个有”,即:有体育公园、有全民健身活动中心、有定期举办的乡镇街道(社区)运动会、有体育总会(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社区体育协会)。
——竞技体育水平再上新台阶。基本形成具有天津区域特色,适应天津体育发展需要的竞技体育发展模式,项目布局、训练备战、竞赛体系、体育交流、科技保障等更加完善,竞技体育综合实力明显提升。大力发展冰雪运动,打造优势冰雪项目。足、篮、排“三大球”强化优势、补齐短板,全力打造排球之城。田径、游泳、体操等基础大项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网球、柔道、举重、蹦床、武术、自行车、击剑等优势项目保持全国领先。在东京奥运会、北京冬奥会、巴黎奥运会、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展现新作为,努力保持奥运会贡献率全国先进水平。有序推动科技保障工程建设,建立“拿干净金牌”的反兴奋剂长效治理体系。
——青少年体育发展进入新阶段。基本建成比较完善的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青少年体育活动更加广泛普及深入,青少年普遍掌握1-2项运动技能,青少年身体素质明显提升。全面深化体教融合,全力推进我市青少年体育训练体系工程建设,广泛开展市、区、校三级学生体育竞赛活动。深化体校改革,推动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建设,调动社会体育俱乐部等青少年体育培训机构积极性,基本建成更加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主体多元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
——体育产业发展取得新成果。基本形成涵盖体育竞赛表演、健身休闲、场馆服务、中介培训、传媒与信息服务、体育用品制造及销售等门类的体育产业体系。继续创建国家级和市级体育产业基地,到2025年,建成20个以上市级体育产业基地,打造多项原创竞技体育赛事品牌和群众体育品牌赛事,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1000亿元。
——体育文化建设取得新突破。体育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天津城市文化软实力等方面的独特作用更加彰显,体育文化的时代内涵更加丰富,中华体育精神和以天津女排精神为核心的天津体育精神得到进一步弘扬。天津传统体育文化保护与继承更有成效,涌现一批优秀体育文化作品,培育一批天津本土体育文化品牌,实施体育文化传播工程,推进中国篮球博物馆建设。
——体育基础性工作取得新进展。全面加强体育法治建设,体育部门依法行政能力全面提高。深化我市体育领域“放管服”改革,提升体育治理现代化水平。体育人才基础更加厚实,体育彩票、体育信息化、体育宣传等工作迈上新台阶,有序推动智慧体育工程建设。
——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新实效。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加大京津冀体育交流合作,积极推动竞技体育、群众体育、青少年体育、体育赛事、体育产业等重点领域一体化发展,形成京津冀体育发展新格局。举全市之力,全力筹备2022年四大洲花样滑冰锦标赛,助力2022年北京冬奥会。充分利用天津蓟州国家冰上项目训练基地,使其成为天津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支持办好北京冬奥会的重要载体,同时将其打造成为中国各冰上项目国家队备战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集训大本营,积极承接各省市冰上项目运动队的备战训练工作,为筹办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贡献天津之力。
三、主要任务与重要举措
(一)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加快推动群众体育发展
1.统筹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全面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发展群众体育的意见》,出台《天津市公共体育设施布局规划》,加大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供给。紧紧围绕健康天津、乡村振兴、“运动之都”战略目标推动发展,实现各类型健身设施统筹规划、共同发展、功能互补。制定实施“十四五”时期健身场地设施建设行动计划,加快推进社区(村)室外健身设施、“三大球”场地设施、冰雪设施等建设,新建一批足球场、多功能运动场和健身步道。突出做好体育公园建设与规划,结合大运河绿色生态廊道建设、绿色屏障建设,新建、改扩建一批体育公园,改造提升体育园500个。加强城市空闲地、边角地、公园绿地、城市路桥附属用地、厂房、建筑屋顶等资源的公益性利用,鼓励支持各方力量大力兴建改造健身设施。鼓励体育设施与城市(乡村)文化娱乐、养老、教育、商业等其他设施资源复合利用,共建共享。提升公共体育场馆开放使用效益,完善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政策。加快推进公共体育场馆运营模式创新改革,推动实施公共体育场馆和有条件的学校、企事业单位体育场地设施的开放和运营专业化。有序推进向商业经营性主体购买服务,实现场地设施的多元化供给,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2.广泛开展各类健身赛事活动。创新完善全民健身赛事活动组织架构,办好市民运动会和社区运动会,搭建以市、区、街为单位,层次渠道多元,竞赛项目丰富,群众参与方便的全民健身赛事体系。深入开展群众喜爱、时尚新潮、科学文明、乡村里巷特色的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广泛开展户外、休闲、智能等各类国际国内群众体育赛事交流活动,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促进群众性健身品牌赛事与体育旅游、体育消费、城市宣传深度融合。持续做强“三大球”“三小球”等项目业余联赛品牌,重点开展群众性排球、足球健身活动,普及项目文化,扩大项目人口。积极配合冰雪运动“南展西扩东进”国家战略,推进冰雪运动“七进”活动,营造天津特色冰雪活动氛围。巧妙利用家庭空间、小型设施,就地取材,以个人、亲子、团组为主体,开展简单易行、科学有效的居家健身活动。推动落实《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充分发挥标准的评价指导作用,广泛开展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测验活动,达标率保持90%以上。
3.促进重点人群体育活动开展。广泛开展老年人健身活动,推广适合老年人的健身方法和活动内容,推进将老年人健身培训指导内容纳入社区服务。发挥妇联、共青团的组织优势,大力开展妇女体育、青年体育活动,举办好“三八健康杯”、青年体育节等品牌赛事。推动残疾人康复体育和健身体育开展,让广大残疾人康复身体、增强自信、享受关爱、融入社会。组织开展农民体育健身活动,调动农民群众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助力乡村振兴。深入挖掘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和非遗体育项目,开展民族民间体育赛事,筹办好天津市第九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落实完善职工体育政策,鼓励和支持工作场所配备适当的健身活动场地。继续实行工间健身制度,提升职工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
4.打造大众体育国际品牌赛事活动。开展天津海河国际马拉松、环团泊湖国际自行车赛、海河国际龙舟赛、国际智能体育大会、“一带一路”中国式摔跤国际邀请赛、黄崖关长城国际马拉松等有特色的群众体育赛事活动。扩大三大球、三小球等业余联赛参赛范围,提高赛事知名度和影响力,引导参赛队伍积极引援。
5.健全体育社会组织网络。提升体育社会组织服务水平,形成覆盖城乡、规范有序、富有活力的全民健身组织体系。完善各级体育总会建设,实现区级体育总会全覆盖,创新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推动市、区、街道(乡镇)、村(居)体育组织发展,规范人群、单项、网络体育组织,培育发展“草根”体育组织,发展居民(村民)健身会800个。做好体育行业协会脱钩改革后的监督指导工作,督导体育社团依法运行。建立保障激励机制,加大政府向体育社会组织购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力度,鼓励体育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组织等级评定,对获得较高评估等级的予以支持和激励。
6.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组织建设,完善工作保障和激励机制,拓宽人才来源渠道,每年培养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不少于2000名。提高指导员队伍专业化水平,建立指导员和志愿者“二位一体”的管理机制,大力提倡志愿服务精神,构建完备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体系,推动优秀运动员、教练员参与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持续开展评优活动。
7.提升科学健身指导服务水平。建立健身指导服务平台,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和方法,面向群众提供科学健身信息服务,丰富拓展《科学健身一点通》电视栏目内容范畴,继续举办“科学健身大讲堂”公益讲座。推广适合不同身体状况、不同体质状态、不同年龄阶段的运动健身方法。落实国民体质监测制度,推进国民体质监测站点建设,加快推进“体医融合”服务新模式,体育与卫生健康部门协同推动社区医院医师开具运动处方。
8.提高全民健身智慧化服务水平。推动现代科技和互联网等新技术应用,举办线上和智能体育赛事活动,使网络成为全民健身活动的新平台。整合我市现有线上赛事平台资源,完善体育智能化管理服务系统,加快推进互联网与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深度融合,为群众提供健身教学、体育服务和赛事体验的“云服务”。培育在线健身、体育直播平台等体育新业态,提升服务效益,鼓励体育明星等体育专业技术人才参加健身直播活动,传播健身知识,提供健身指导,拉动体育经济。
9.推动全民健身均衡发展。落实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的协同联动机制和专项行动计划,促进体教、体医、体旅文、体农商融合发展,支持乡村振兴,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支持力度,促进体育基本公共服务更加均等化,基本设施、健身服务水平城乡区域发展更加均衡,做好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全民健身工作。
(二)创新竞技体育发展模式,全面提升竞争力和贡献率
1.调整优化竞技体育项目布局。坚持突出重点、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巩固与奥运接轨的项目,以奥运带全运,做好东京奥运会、北京冬奥会、巴黎奥运会备战工作。借鉴成功经验,加强体教融合,继续支持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承担全运会备战任务,形成多种形式、多方优势、多元合作的竞技体育发展新格局,实现备战工作的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在“十四五”期间实现奥运会、全运会等综合性运动会运动成绩新突破。结合天津竞技体育实际,明确备战目标,加强分类指导,有针对性地做大做强女子排球、网球、男子举重、女子柔道、武术、自行车、女子水球、跳水、击剑、棒球等优势项目,加大对田径、游泳、体操和三大球的投入,进一步提高竞技水平。加强射箭、高尔夫、花样游泳、手球、曲棍球、空手道、跆拳道等潜优项目的发展,努力提高象棋、围棋、中国式摔跤、龙舟等中国传统体育项目水平。
2.加强竞技体育队伍建设。培养和造就一支能打胜仗、敢打硬仗、勇争第一的竞技体育人才队伍。科学把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规律,建立健全高水平运动员选拔和培育机制,促进优秀运动员不断涌现。积极向国家队输送优秀教练员运动员,为增强我市奥运入选和夺金打好基础。切实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建立健全教练员选拔使用机制和管理考核办法,积极引进和聘用高水平教练员,着力提升教练员队伍执教能力和整体水平。加快建设以服务运动员和教练员为中心的科研、医疗、康复、管理等人员组成的复合型训练管理团队,全面提高训练、科研、医疗、管理一体化水平。加大裁判员队伍的管理培训力度,培养一批在国际国内有影响力的裁判员。
3.全面推动冰雪运动高质量发展。推动冰雪健身场馆建设。培育冰雪体育赛事活动,积极举办四大洲花样滑冰锦标赛、中俄青少年冰球国际友谊赛、中俄冰壶对抗系列赛、“贺岁杯”青少年冰球邀请赛、京津冀大众滑雪公开赛、天津市滑雪大会等系列冰雪赛事活动。培育冰雪运动人群,拉动冰雪体育消费,培育壮大蓟州区冰雪示范区及冰雪基地,落实“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目标,助力2022年北京冬奥会。加快天津市冬季项目高水平运动队及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完善体教融合办队、社会联合办队机制,支持保障天津运动员进入北京冬奥会参赛阵容。布局备战全国第十五届冬季运动会,努力在“十五冬”挤进冬季项目强省行列。推动完成国家冰上项目训练基地建设,完善冰球馆、滑冰馆及冰壶馆配套设施,提高接待服务水平,为国家队做好冬奥备战服务工作,支持办好北京奥运会。加强与北京体育大学合作,培养高水平冰上运动人才。鼓励各区和社会力量建设有特色的冰雪运动场馆、俱乐部、青少年培训机构。推进冰雪运动进校园及天津市冰雪“七进”活动,建成100所冰雪特色校,普及冰雪运动和冬季赛事知识,广泛开展青少年冰雪运动,形成全社会支持和参与冰雪运动发展的良好态势。
4.推动“三大球”项目高质量发展,打造排球之城。深入落实《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明确足球协会工作职责,推进足球发展的市区两级架构建设。探索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新模式,支持校园足球发展,逐步建立学校、体校、体育职业学院、体育学院足球专项人才培养体系,实现青少年足球运动水平跻身全国一流行列。以举办2023年足球亚洲杯为契机,提升改造泰达足球场,使其成为具备承接国际高水平赛事的专业化足球场。以市场为依托,完善职业足球的整体规划,提升天津足球竞技体育竞争力,女子足球保持全国领先行列,为各年龄组国家队输送人才。进一步推动青少年足球、社会足球的赛事体系建设,加强媒体宣传合作,促进足球文化传播,赛事整体水平显著提升。
实施篮球运动奥运和全运战略。“十四五”期间实现成年男、女篮队伍进入职业联赛季后赛,青年女篮全运会获得奖牌,青年男篮力争全运会进入前八名,实现运动员、教练员参加亚运会、奥运会等国际赛事。以学校、体校等为载体,建成8个以上国家级青少年篮球体育俱乐部和6所以上国家级篮球传统项目学校。以CBA、WCBA等职业赛事为引领,加快推进篮球竞赛体系建设,实现CBA、WCBA一流赛区、优秀赛区,打造成熟的商业赛事,建立有效机制,大力开展青少年赛事活动。建成中国篮球博物馆。
推进“排球之城”建设。积极承办国际一流赛事,办好中国排球超级联赛天津主场比赛。吸引社会资本,打造“一带一路”国际排球邀请赛特色品牌赛事。积极承办女排亚俱杯和世俱杯比赛,保持天津女排在亚洲排球俱乐部中的领先地位,具备与世界一流俱乐部竞争的实力。以国际一流排球俱乐部为目标,加快俱乐部职业化建设。健全市区两级排球运动协会组织体系,广泛开展“大众排球欢乐营”等市民排球活动。构建国内一流排球青训体系,建设天津市排球训练中心。新建室内外排球场地200块。排球产业格局基本形成,与文化、旅游、商业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弘扬新时代女排精神,形成特色鲜明的排球文化。
5.打造天津特色品牌赛事。以打造更具魅力和活力,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运动之都”为目标,制定《天津市“运动之都”建设实施方案》,鼓励和吸引更多体育企业参与,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贡献力量。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参与体育的积极性,让广大市民拥有更加完善的体育设施和社会基础。建立1+10+100的赛事体系,举办更多的高水平体育竞赛和群体赛事活动。加大宣传推广力度,营造全社会重视体育、人民崇尚健康的运动氛围。
改革体育竞赛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体育赛事规划和培育工作,提高体育赛事效能、强化行业监管。着力加强体育赛事办赛标准化建设,制定《天津市体育赛事活动管理办法》。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举办体育赛事。遴选一批彰显天津特色的赛事,集中力量持续打造,深耕品牌培育。利用武清V1汽车世界国际赛车场,积极引入宝马嘉年华、法拉利亚太区挑战赛及嘉年华等专业赛事活动,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合作举办并拍摄《擎动中国》顶级赛车赛事节目,创办V1场地挑战赛亚洲杯、V1网红赛车节等自主品牌大型赛事活动。
6.体育交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以奥体中心、团泊体育中心、蓟州体育训练基地、各区体育中心等我市现有体育设施为基础,打造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为重点的国际体育交流平台。加强“三大球”和田径、游泳等群众基础好的体育项目,武术、龙舟等传统体育项目,网球、冰球、高尔夫球等和国际接轨体育项目与国际先进国家的交流合作。利用团泊体育中心先进的场馆设施,打造津港澳青少年体育交流活动基地。继续做好津台两地体育合作与交流。
7.提高体育科教发展水平。着力构建体育科技、宣传教育工作协同创新体系,加强体育科技创新发展,为健康天津建设、竞技体育、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力支撑。搭建体育科技创新平台,提升体育院校与科研院所科技攻关实力。组织实施体育科研项目研究,广泛开展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建强高水平竞技体育科研保障复合型团队,加强备战奥运会和全运会重点运动项目科研攻关、科技服务和医疗保障工作。整合高水平医疗、体能、康复等方面人才,组建大型赛事科研医疗保障营,提升赛时科研医疗保障服务水平。
完善体医融合发展机制,加强体医融合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全民健身科技含量,推进全民健身智慧化建设。加快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与体育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大体育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力度,推进现代智能体育产业发展。
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体育教育的根本任务,遵循运动员成长规律,探索学训一体、线上线下互为补充的科学文化教育模式,健全运动员科学文化教育机制,不断提高运动员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体育院校办学质量,支持体育学院、体育职业学校、市体校与国家和天津体育事业体育产业发展需要紧密结合。
8.提升反兴奋剂工作水平。落实《反兴奋剂工作发展规划(2018-2022)》要求,推进反兴奋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立“纵横交叉、上下联动”全覆盖的反兴奋剂组织体系,不断完善反兴奋剂风险防控体系建设,形成制度完善、管理规范、协调配合、各负其责、层层落实、运转有效的反兴奋剂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对运动员、教练员、辅助人员及家长等不同群体的反兴奋剂宣传教育,全面推进以“拿干净金牌”价值观为基础的全覆盖、全周期、常态化、制度化的反兴奋剂教育机制。
(三)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
1.加强和改进新时期学校体育。指导学生掌握跑、跳、投等基本运动技能和足球、篮球、排球、田径、游泳、体操、武术、冰雪运动等专项运动技能。开展普及性体育竞赛活动,推广中华传统体育项目。落实《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针对青少年肥胖、近视和身体机能发育不良等问题进行早期筛查和监测评估,加强健康知识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培养青少年形成1-2项受益终身的锻炼习惯。
2.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充分发挥竞赛活动的杠杆作用。广泛开展青少年体育活动,改革创新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体育、教育部门共同组织年度青少年单项体育赛事。定期举办区级、校级运动会和单项赛事。建立健全青少年联赛体系,每年举办大中小学校篮球、足球、排球、田径等项目学生联赛。推出一批打破注册限制,符合社会化运行规律,注重参与和提高相结合,满足青少年及各类社会力量需求的赛事活动。
3.推动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建设。按照“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学校体育模式,整合原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体育特色学校,建设体育传统特色学校,会同教育部门探索有体育特长学生的评价、升学保障等政策,鼓励各区在体育传统特色学校的基础上建立健全由小学、初中、高中开展相同项目体育训练的“一条龙”人才体系。
4.鼓励社会体育力量参与青少年体育工作。指导市级体育协会继续深化与行政机关脱钩改革成果,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引领从业单位(个人)自愿组成、自律发展的作用,规范引导社会和市场认可度高的社会力量面向青少年提供场馆运营、体育推广培训、赛事活动、体育人才培养等方面服务。支持社会体育组织为学校体育活动提供指导。探索“学校+俱乐部”的学校体育模式,利用学校体育场地与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开展合作。
5.提升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质量。推进全市各级各类体校改革创新。支持体校与中小学校加强合作,为青少年运动员提供更好教育资源。推动体校开放办学,为中小学、社会力量等提供场地设施、教学服务和专项运动技能培训服务等。支持、指导各区体校、学校、社会体育力量,重点结合我市排球、网球、柔道等传统优势项目建设市级和国家级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加强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优化拓展项目布局,深化招生、培养、竞赛、管理制度改革,将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与中小学体育竞赛相衔接,纳入国家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逐步形成体育后备人才与体育传统特色学校、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相衔接的培养体系。
6.推进青少年体育国际交流。引进网球、高尔夫国际青少年赛事,持续推动中日韩青少年体育交流,打造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为重点的国际体育交流平台。着力打造津港澳青少年体育交流活动基地,促进津台体育交流,继续做好青少年排球、棒球、田径、手球、柔道等项目与中国台湾的交流合作。
(四)鼓励引导体育消费,体育产业发展提档升级
1.完善体育产业业态结构。做大做强健身休闲产业,激发市场主体活力,重点发展足球、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网球、游泳、武术、柔道、马拉松等运动项目,推广马术、汽摩、航空、冰雪、帆船(板)、赛艇、皮划艇等新兴时尚健身休闲项目。优化体育产业空间布局,重点建设滨海运动休闲产业带、山地户外运动产业带、海河水上运动产业带。因地制宜建设一批室内外冰雪运动场馆,打造一批复合型冰雪旅游基地和冰雪运动中心。支持静海区做强做大天津健康产业园,打造环团泊湖国际体育圈大佬们都在玩{精选官网网址: www.vip333.Co }值得信任的品牌平台!。
2.推进公共场馆“改造功能 改革机制”工作。鼓励各类公共体育场馆采取委托运营或合作运营管理等模式,通过引入国际国内高端运营团队,整合场馆各类资源,提升场馆运营市场化专业化水平。
3.推动体育服务业标准化工作。制定运动健身场所、冰雪运动场地等标准,研究制定我市《运动健身场所管理规范》,引导我市健身房等运动健身场所规范管理,健全完善体育产业标准化体系,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不断加强体育行业标准化推广和宣传工作,引领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4.推动体育制造业转型升级。支持体育制造业重点领域研发创新,加大资金扶持力度,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体育制造业聚集。鼓励体育企业创新生产方式,发展个性化设计和柔性化生产,推动企业实施生产线自动化和智能化改造,推广应用智能技术与装备,开发和生产智能体育产品。加快打造国内一流的体育用品制造企业和自主品牌,形成5个以上拥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优势品牌。
5.加快体育产业集聚发展。支持体育用品龙头企业争创国家级、市级体育产业基地,到2025年,力争成功创建体育用品制造类国家级体育产业基地和一批特色鲜明的市级体育产业基地,发挥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引领作用。壮大西青、宝坻鞋服及健身器材生产制造产业集群和静海健康产业集群。支持体育用品制造企业围绕提高产业集中度,整合品牌和创新资源,提升产业竞争优势。鼓励体育用品制造企业科学布局产业链,依托主业发展体育服务业。
6.加速体育产业融合发展。推动“体育+”和“+体育”创新发展,融合教育、商业、旅游、文化等元素,扩大消费供给,提升消费水平。开发精品体育旅游项目和线路,培育一批集运动休闲、健身娱乐为一体的体育旅游精品项目,打造一批体育旅游品牌。开设汽车主题乐园,引进法拉利、兰博基尼、风火轮等品牌,打造集汽车文化、体育活动、休闲旅游、娱乐体验于一体的多种产业集群。丰富业态、拓展功能,培育5-10个大型城市体育服务综合体,促进体育服务产业集聚发展,拉动区域经济增长。
7.扶持体育市场主体。认真落实《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加快打造智慧体育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积极利用京津冀体育产业资源交易平台,及时发布赛事、活动、场馆等信息招商引企,借助国际国内双循环,推动多方资源参与体育各类活动。继续做好体育惠民卡发行和管理工作,严格签约服务单位管理考核,提升签约服务单位的服务质量,营造优质体育消费环境,提供更多健身消费选择和更高品质健身服务。加强与银行部门合作,定期组织开展银企对接,为体育企业发展提供金融支持。用好用活体育产业发展引导资金,对我市符合资助标准的体育产业项目给予资金支持。发挥好大企业引领支撑作用,积极扶持中小微体育企业创新发展,着力打造2-3家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骨干体育企业。积极引育高规格、高水平体育展会,丰富体育会展内容,提升体育会展服务水平。
8.完善体育产业统计体系。健全体育产业统计机制,建立体育产业统计监测制度,开展体育产业增加值等数据核算,定期发布体育产业数据。进行体育场地常态化统计调查,准确、及时、全面地反映我市体育场地发展状况,为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提供基础数据。
(五)推动京津冀区域协同合作,实现体育一体化发展
1.加大京津冀竞技体育交流。深化体育领域京津冀协同发展,共同申办、承办国际国内重大体育赛事,推动京津冀地区体育赛事联动。加强三地各自优势项目的拓展,联合举办高水平体育赛事。采取京津冀三地轮流承办方式,举办体育传统项目校际竞赛交流。搭建京津冀青少年体育交流平台,组织开展体育传统特色学校竞赛交流活动。持续办好京津冀青少年训练营活动。
2.深化京津冀区域体育产业融合发展。落实《京津冀体育产业协同发展规划》,发挥京津冀体育产业资源交易平台作用,利用区域优势,积极推进京津冀体育协调发展,形成良性互动格局。
以京津冀三地体育产业协会为基础,组建京津冀体育产业联合会(或联盟),为京津冀体育企业搭建行业自律合作交流平台,共同维护市场竞争秩序和企业合法权益,联合策划组织京津冀地区体育产业活动,共同拓展国内外体育产业市场。
(六)实施体育文化传播工程,促进体育文化繁荣发展
1.推进体育文化精品工程。着力增强我市体育文化创新发展和核心竞争力,提升体育在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比重。大力弘扬以为国争光为核心的中华体育精神和以天津女排精神为核心的天津体育精神。加快体育文化品牌建设,促进体育文化产业发展,至2025年引导和培育3-5个有较大影响力的体育文化品牌。扩大优质体育文化产品供给,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加强与相关部门、相关单位、行业协会联动,鼓励和引导具有正向传播力和影响力、具有天津特色和时代特征的影视、音乐、摄影、美术、动漫等体育艺术创作,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2.强化体育文化阵地建设。加强体育类博物馆群落建设,推进以中国篮球博物馆、天津市体育博物馆为核心、包括霍元甲纪念馆、天津奥林匹克博物馆、萨马兰奇纪念馆等在内的体育类博物馆建设,以展览与活动为承载,每年推出2-3个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体育文化精品展览。推进体育系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大力弘扬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我市体育类博物馆陈列馆纪念馆优势,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文化活动,推动体育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加强体育文化、体育旅游展示交流、融合发展的平台建设,进一步增强天津体育文化社会影响力。
3.加强体育运动项目文化建设。积极促进以“三大球”、“三小球”、冰雪运动为核心的运动项目文化建设和体育赛事活动文化品牌建设,传播引导运动项目健康可持续发展。发挥新媒体平台优势,传播推广体育项目文化,普及体育项目知识。充分利用大型综合性体育赛事和单项体育赛事,开展体育项目文化展示和宣传教育活动。发挥体育名人示范引领作用,培育具有优秀品德和良好运动成绩的体育明星,打造优秀体育人物的良好社会形象。讲好以运动员为主体并具有体育运动特点的体育故事,组织运动队和体育明星开展各类公益活动,通过广泛宣传推广发挥好他们的榜样作用。倡导文明观赛、文明健身等体育文明礼仪,推动体育文化精神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4.加强天津传统体育文化保护利用。大力推动我市体育文物收集、整理和保护工作,加强档案资料、口述历史等资料的收集、整理,出版图书、图录等,积极挖掘和传承本土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和传统体育项目文化,重视并切实开展我市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文物保护利用,注重民族体育、民间体育、民俗体育的保护推广,支持体育类博物馆开展各类传统体育文化展览展示及文化活动。讲好天津传统体育文化故事,加强对外体育人文交流,增强国际传播力,提升天津体育文化对外影响力。
5.推进中国篮球博物馆建设。成立中国篮球博物馆筹备工作领导小组。积极完善博物馆运营机制,努力将中国篮球博物馆打造成集收藏展览、研究培训一体,同时融入互联网+5G、AI技术的高水准、高效能运营系统,成为挖掘中国篮球历史、拓展国际文化交流、传承中国篮球文化、丰富市民精神文化生活的新地标。
(七)推进体育宣传创新发展,提升体育宣传正效应
1.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着力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坚持正面宣传,强化意识形态阵地管理,提升体育宣传舆论引导的时机、力度和实效,为天津体育发展凝神聚气。引导推广健康新理念,围绕健康中国、体育强国和体育强市发展战略目标,立足我市体育事业改革发展重点,创新宣传方式和方法,提升宣传质量和水平,有效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宣传工作。
2.规范体育信息发布机制。推进新闻发布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专业化建设,促进新闻发布、政策解读、社会回应等更加及时、全面、准确。加强体育宣传队伍建设,重视体育宣传和媒体服务规范化建设与管理,加大对全市体育宣传工作的协调和指导。发挥体育记者协会作用,加强与媒体的沟通合作,为体育改革和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
3.突出宣传重点亮点。加强对全民健身、重大体育赛事、体育产业优化改革以及重要法规、政策和条例的宣传力度。以2022年冬奥会为契机,以普及、宣传和推广冬奥会文化和冰雪运动文化为目的,鼓励和引导各级各类媒体加强对冰雪体育文化、冰雪运动健康知识和赛事活动的宣传展示。加强大型综合性体育赛事的宣传组织、舆论引导及新闻服务,提升竞技体育宣传专业性和规范性。围绕我市体育产业发展目标,大力宣传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体育产业结构优化成果。加强体育对外传播工作,突出成就宣传和亮点宣传,加强文化推广,全面提升天津体育国内国际形象。
(八)实施智慧体育工程,加快体育信息化进程
1.强化智慧体育信息化基础层建设。推动我市新型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发展,提升体育公共服务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把握“互联网+体育”“物联网+体育”融合发展趋势,推进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信息技术与体育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强高水平、复合型体育信息化人才的培养与引进,推动体育信息化人才培养进入体育系统人才培养体系。大佬们都在玩{精选官网网址: www.vip333.Co }值得信任的品牌平台!
2.促进体育服务信息化工程建设。推进智慧健身(运动)建设,推动落实加强公共体育场馆等大型设施信息化管理标准规范,培育定制体育产业新消费模式,以新信息技术助力体育场馆活动预订、赛事信息发布、经营服务统计等应用整合,推进智慧健身园、智慧健身步道、智慧体育公园建设。完善社会参与智慧体育建设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建设分布于城乡社区、商圈、工业园区的智慧健身中心、智慧健身馆。依托智能终端实现全民健身大数据的互联互通、数据共享,提高公共服务智能化、信息化水平,积极创建医疗卫生和体质监测“一站式”服务平台。
3.推进体育新媒体平台建设。整合新媒体传播资源,加快推进体育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实现多终端、多体验网络体系,形成全媒体传播新格局。进一步加强政府网站建设,用好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手段,加强官方网站、微信、微博等现有媒体平台建设,提高短视频等新媒体手段应用能力。
(九)推进依法治体,提升体育法治化和公共法律服务水平
1.加快体育法治体系建设。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推进体育治理现代化水平,健全体育依法决策机制,办理重大行政决策事项严格规范程序,确保决策制度科学、程序得当、过程公开、责任明确。完善体育行政执法工作机制,加快推进体育行政执法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深化体育决策、执行、管理、服务、结果全过程公开,保障公民对体育事物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推进政府法律顾问制度的贯彻落实,充分发挥专家律师作用,增强公众参与实效,建立健全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做好体育相关领域法律援助工作。探索建立体育法律服务平台,推动志愿者组织开展活动。支持、引导更多社会力量参与提供与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发展配套、突出公益的基本公共法律服务。
2.强化地方性体育法规建设。推动《天津市全民健身条例》《天津市游泳场所管理办法》修订,围绕促进全民健身、发展体育产业、规范体育市场、鼓励社会力量兴办体育等方面,加强政策法规研究和修订工作,建立健全符合市情的体育地方性法规体系。推动完善基本公共体育服务、规范体育赛事活动、促进体育消费、维护体育市场秩序、创新体育社会组织管理等重点领域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制定。加强体育法治人才培养,制定《天津市体育局法治宣传教育第八个五年规划(2021-2025年)》。
3.推进体育法治宣传学习教育。制定法治宣传教育第八个五年规划,健全普法工作机制,丰富普法内容,创新普法形式,扩大普法对象,建强普法队伍,激励问责并举,突出普法实效。严格落实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全面提高法治思维和依法行政能力,重点对运动员、教练员、体育社会组织及体育企业加强体育法治宣传教育,进一步提高全民守法意识。开展高水平学术交流和项目合作,为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的国际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的进一步提升保障。
4.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工作。深化体育领域“放管服”改革,精简行政审批事项,落实权责清单和负面清单制度,加强对体育赛事、体育市场经营等活动的事中事后监管,优化政府法治服务。加大体育执法力度,建立与体育事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体育执法机制和联合执法机制,满足体育市场需要。加强行政复议、行政调解规范化建设,建立包括和解、调解和仲裁在内的体育纠纷解决机制,依法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纠纷。规范行政机关依法出庭应诉工作,强化应诉能力培训。建立健全体育信用体系和有利于自我纠错、主动自新的信用修复配套机制。
(十)实施人才兴体战略,加大体育人才培养引进力度
1.激发体育人才创新活力。深化体育人才发展机制体制改革,实行更加开放的体育人才政策,完善体育人才奖励机制,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各类体育人才,造就更多优秀的竞技体育、体育教育、体育产业、体育科研、体育文化、体育法治等各个领域的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2.完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加速形成国家办与社会办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发挥市体校的龙头带动作用,完善运动员后备人才全方位培养、选拔、引进机制,培养输送体育苗子,促进体育后备人才队伍建设。与各区进行合作创办市体校分校,培养小年龄体育后备人才。切实加强体育师资培训工作,通过举办多样化的业训教练员培训班和送优秀退役运动员进学校等方式,提高教练员、体育教师整体执教水平。
3.构建和完善运动员职业转换社会扶持体系。推动运动员退役安置、转岗就业机制建设,加强体育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实施知识更新工程、技能提升行动。强化运动员学历教育,完善退役运动员职业转换过渡期综合培训、专项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及创业培训等措施办法。加大运动员就业扶持力度,完善运动员自主择业经济补偿标准的动态调整机制,对退役运动员自主创业给予政策性支持。
4.创新体育人才评价方式。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推进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服务特有工种等体育从业人员的多元化评价体系建设,提升体育服务从业人员专业技能和执业素质。引导职业鉴定规范科学发展,扩大鉴定资源供给,拓展鉴定项目,重点做好高危项目准入类和职业类滑雪指导员资格技能鉴定工作。优化体育鉴定现代化考试技术手段,提升鉴定效率,扩容工作承载量。办好全国体育行业职业技能大赛省级预赛,组队参加全国体育行业职业技能大赛总决赛。